台湾国学大师曾仕强:这里让我想起了故乡


  

      “我到过世界上很多博物院,这次到关中(民俗博物院)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以个人的能力,做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有王者的胸怀;当然,勇超先生还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不懈的艺术追求和无比的毅力。”7月23日下午,台湾著名国学大师曾仕强参观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后,发出了内心深处的感慨。

  沐浴着蒙蒙细雨,南五台笼罩在一片云腾雾绕之中。山脚下,关中民俗博物院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门前两列石狮、拴马桩洗去多日的蒙尘,享受着夏日里难得的清凉,打起了百倍的精神;周围各种花草树木竟相生长,迸发一派勃勃生机,就连那株千年紫薇也不甘寂寞,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幽香,仿佛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

  大师怀着急切的心情来了!宾主互致问候,大家拾阶而上,缓步迈向中华民族文化的神圣殿堂。“这个门楼是从白水搬迁而来的,门口这两头狮子是明朝的,据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王勇超院长亲自为客人讲解,“关中民俗博物院抢救、保护、征集周、秦、汉、唐以来历代的石雕、木雕、砖雕及各类民俗遗物和名人字画33600余件和40院明、清关中古民居,尤其以享有“地上兵马俑”美誉的8600多根拴马桩最为引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雕石刻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填补了重要内容,是中国北方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

  一边走,一边聆听主人的介绍,大师不时颔首赞许,他的思绪想必早已飞向了历史的天空遨游。步入拴马桩阵,手抚见证了苍桑岁月的庄户人家的华表,他细察深悟,神情凝重;走到汉画像石前,看着一幅幅凝固了古人生产、生活的精美历史画卷,他伫立良久,若有所思。走过西京雄镇,走到梨园门口,大师问:“这里于右任的题字很多,大门口和这里都有?”“于老是陕西三原人,他的书法影响了一大批人,陕西各地都有他的字。”院长答。

  欣赏了老腔《白鹿原》,参观过崔家大院、孙家大院和严宅、耿宅等,看了皮影《卖杂货》和几个民俗器物展馆,客人们为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感染,为大气庄重的关中民居所感动,为精美绝伦的民俗器物所感叹。大师说,中国人普遍有保留古迹的心态,这和西方人是不一样的;关中民居大门偏小、进门有影壁,主要是出于安全和保护隐私的目的。在耿宅八角楼下,大师凝神闭目,汲取终南山天地之精华。他认为关中民居有藏风聚气的功能,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阎家大院的七间大殿,客人们观看了纪录片《把根留住》后起立热烈鼓掌,表达对博物院创始人的无比敬意。王勇超向大师赠送了珍贵的汉画像石拓片《车马出行图》,大师高兴地为博物院留下了墨宝:勇于保根,功在华夏;超乎常人,心系子孙——庚寅吉旦 曾仕强敬书。大师激动了,“这全是我的心里话。”是呀,漫步百年关中老宅,尽管苍桑依旧,物是人非,只要文化的根脉依在,精神永存,就会勾起美好的回忆和向往。大师充满感情地说,“这里让我想起了故乡福建闽南,我的老家也是三进院的,各院落之间距离很长,种着各种花草,这个季节正是小孩嬉戏,大人乘凉的好去处……”

  参观毕,王勇超院长盛情宴请了曾仕强一行。客人们品尝着各式各样的关中民俗小吃,赞不绝口,连称美味佳肴,气氛十分热烈。详细了解了关中民俗博物院20多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大师评价,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政府应当鼓励大的企业认领古民居,支持博物院的发展。王院长谈到,“文化与知识虽然都可以传承、创新,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是一种修养,一种胸怀,有着至高无上的境界;知识是一种吸纳,一种贯通,可谓赖以谋生的手段。”大师伸出大拇指表示赞同。

  不经意间,宾主双方心贴得更近了。“前不久我刚去了台湾,看到台湾对国学很重视;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相通,两岸同胞血肉相连,这是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的。”王勇超激动地说。“的确如此,两岸的文化交流十分重要;你可以和金门联系一下,那边也有一个和你类似的古民居保护群,双方互相沟通会有很多好处的。”大师热情建议。

  临别的时刻到了,大家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你看博物院几年后能有大的突破?”王勇超院长充满了期待。

  “三五年!”大师徐徐答曰,“时代和人们的意识在变,一切都会改变。”

                                                                                        (文/任小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