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盛大林“微言”中显“大义”


    

(按:十多天前,四川成都的《读者报》对我作了一次专访,并发表于7月15日的该报上。两个整版的篇幅,很让我愧不敢当。周末无新作发布,就把报道贴在这里,供各位网友一哂。)

————————————————————————————————————————

       十几年来,盛大林写作时评2000余篇。他认为,一方面自己是在行使公民应有的表达权,另一方面也在用文章启蒙着更多的人。由于转载率高、影响日大,他也被称为“网上最牛的公民”

盛大林“微言”中显“大义

□ 本报记者 吴力  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发布时间:2010年7月15日

 

  “我认为就像王国维的‘三境界’论一样,新闻评论也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代言人,第二种是启蒙者,第三种是思想家。”

  已过不惑之年的盛大林,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直性子的人,“喜欢直来直去”,颇有点像时评“直抒胸臆”的性格。

  “网上最牛的公民”

  直率、急性子的盛大林说起话来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与鲁迅的“横眉冷对”相比,他更显得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谦逊,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作“有点自卑”。不过,盛大林觉得,他和鲁迅之间“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并且自己从小就酷爱读鲁迅的文章。

  “同时,我也是一个多愁善感、关心社会的人,我会为别人的喜事而高兴,也会为别人的悲痛而哀伤。”盛大林觉得,自己并不是人们一般印象中“杂文家”冷峻刚强的形象,而自己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不过,他认为这种“感性”并不妨碍自己的“呐喊”,“也正因为如此,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来鼓与呼。”

  盛大林写时评已经十七年了。“我是新一轮时评热的先驱者之一,这一点不用谦虚。”他笑着说,“我刚‘出道’的时候,还没有‘时评’这个说法,当时都叫‘言论’、‘新闻评论’什么的,或者统称为‘杂文’。”

  在杂文时评界,盛大林很快就小有名气了。而在互联网兴起之后,他的知名度更是迅速扩大。目前,他在新浪、搜狐、腾讯、凤凰等四大门户网站博客的点击量分别达到630万人次、1054万人次、1742万人次、1250万人次,并以平均每天数万的点击量在增长。这在国内时事类博客中,一直名列前茅。

  “网上最牛的公民”是盛大林在不经意间获得的一个荣耀。十几年来,他写作的时评有2000多篇。近几年创作的1000多篇时评,大多被推至腾讯、搜狐、新浪等各大新闻网站的首页,他也应邀成为新浪观察评论员、搜狐评论评论员等。并且,在《深圳商报》、《三晋都市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等多家媒体的专栏里,也曾留下他“争鸣”的身影。盛大林曾荣获北京杂文奖一等奖,在2004年《南方周末》与搜狐网合办的“中国时评大赛”中获二等奖,2008年被网友誉为“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评论家”,在2009年新浪网等媒体主办的“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中再获二等奖……如今,盛大林已然成为人们眼中实至名归的“意见领袖”。

  盛大林总是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作出评论,他把这归因于“性子急”。比如在去年发生的“邓玉娇事件”中,新闻刚报道就激发了盛大林“一探事情究竟的欲望”。他马上响应,在新闻播发的当天就发表了题为《向为民除害的娱乐城女服务员致敬7的评论,成为“邓玉娇事件”最早的评论人之一。“我为这件事情写了六七篇评论,每一次事情有进展我都要发表评论”,评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在社会舆论中,我只是一分子。虽然我的声音相对比较大,但放在社会舆论这个大环境中,任何一个评论家的声音都还是非常微弱的。”盛大林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谦虚。他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自己在搜狐网的博客取名“盛氏微言”,是对“盛世危言”这个成语的套用,但人们在盛大林的“微言”中却常常能读到“大义”。

  虽然被称为“意见领袖”,但盛大林却说自己“从来都不敢妄自尊大,只是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希望“大家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认为“只有大家一齐发言,才能形成巨大的力量”。

  有些时候,盛大林觉得书法才是自己的第一爱好,“在很多老同学的眼中,我还是书法家,而不是评论家,”他笑言,“我在大学的时候,天天练字和篆刻,我还出过两本钢笔字帖哩。”不过,盛大林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自从写作之后,就没练了,都荒废了。”

  曾经外号“杠子头”

  “我很早以前就觉得《西游记》中的逻辑不连贯。”盛大林观察问题总是很仔细,并且喜欢思考。

  “但凡热点问题,我都喜欢琢磨,而且我的想法往往与别人不一样。”当年,他在看《西游记》的时候,就觉得这部名著有“问题”,比如人物的形象不稳定。他笑呵呵地说:“想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多少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它,神通广大得很,可在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对妖魔鬼怪却经常束手无策,完全没有了‘齐天大圣’的风采。有时候,明明用以前用过的手段可以制敌或者脱身,可他偏偏不用了。”还有猪八戒也是,作为曾经的天蓬元帅,孙大圣在收伏他的时候,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但被收伏之后,“就好像武功全失了,经常连小妖怪都斗不过。”在盛大林看来,这些都“太奇怪了,很不合逻辑”。

  “在开始写作时评的前几年,我在单位里曾有过一个诨号,叫‘杠子头’。”盛大林说。就因为自己遇事总喜欢多角度分析,看到不合逻辑的地方,就想和身边的人论个究竟。再加上他直率的性格,遇到有不同看法总喜欢“一吐为快”。在“一鸣惊人”之后,盛大林也被人们起了一个诨号,叫作“杠子头”,意即很喜欢抬杠的人。在论辩中,“由于我的逻辑思维比较强,而且观点常常与众不同,所以辩论从来没有人说服过我,他们就说我爱抬杠。”盛大林呵呵一笑。

  不过,盛大林对“杠子头”这个诨号也有着一番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以前别人称自己为“杠子头”,“实质还是不太认可,所以他们确实认为我是在抬杠”。但现在,别人不这么叫自己了,“这实际上是一个逐渐认可的过程。”

  盛大林觉得,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既要归功于“一定的天分”,也得益于自己的阅读。中学的时候,盛大林就痴迷于《福尔摩斯探案集》等推理小说,他认为这些推理小说训练了自己的逻辑思维。1987年,盛大林考取了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后,他又读了很多关于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书,荣格、弗洛姆、弗洛伊德、萨特、叔本华等人的思想都有涉猎。

  “中学的时候,鲁迅和毛泽东的文章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篇数最多,他们二人的文章对我的影响也最大。”盛大林说自己很喜欢毛泽东“深入浅出,旗帜鲜明”的行文风格,而鲁迅的嬉笑怒骂和冷嘲热讽也让自己感觉酣畅淋漓。

  “写作以前,我读书完全没有功利性,纯粹出于求知欲,看书的效率自然就高。”盛大林说,自己当时没有想到过以后会成为“时评家”或“杂文家”,看书完全是凭着兴趣,并且“看一本是一本,把看过的书都看透,不追求数量”,所以看过的每一本书,都让自己受益匪浅。

  评论是个很需要思维和思想的工作,盛大林至今回想起来,也认为当初读的那些书,在不知不觉中为今后从事的时评和杂文写作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矗

  “知识是判断的力量之源,只有知识丰富的人,才能作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盛大林认为阅读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增强了思维能力,而且对有些书的阅读,也熏陶和启迪了自己的公民意识。在参加工作后,盛大林又大量阅读了《君主论》、《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国富论》等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方方面面的经典名著,每读完一本,盛大林都觉得“很有收获”。

  半篇文章与一篇时评

  “我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然后浏览新闻。”现今为《东方今报》编委和评论员的盛大林,工作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午饭后开始写作,下午去报社开采编例会,吃完晚饭后开编前会,开完会开始值守夜班,直至凌晨方能入睡”。然而,繁忙的工作丝毫没有消减盛大林的写作热情,尤其是近几年,基本保持着“每天一篇”的发稿量。

  “我的同学们对我成为‘杂文家’或‘时评家’,都很吃惊,自己也没有想到过竟然会以写作为职业。”盛大林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的一个小山村,他说自己从小就有点“不自信”,“处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现在他还有些半开玩笑地说,自己主要是“靠‘小聪明’在写作”。盛大林笑着举了个例子说:“在高中的时候,有个女同学总是看着我,似乎对我有些好感,而我也很喜欢她,可我连跟她打招呼的勇气都没有。”

  盛大林认为自己写时评完全是一个偶然,就是完全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写上时评,并且还被封上了“时评家”的头衔。至今,他对自己发生在大学里“半篇文章”的故事仍然记忆犹新。

  在武汉大学读书的时候,盛大林身边有几个同学经常写散文随笔,并且经常在报刊上发表,盛大林羡慕极了,总跃跃欲试,因为自己的写作功底也不差。“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都很喜欢我的作文,我是作文被当作范文宣读最多的同学之一,”进了大学,学校组织政治学习后要求写思想汇报,而盛大林的思想汇报“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好评”。但有些腼腆的盛大林对于发表文章还是不自信,“自从高考作文后,几乎没写过文章了,因此觉得自己肯定不行。”

  “‘半篇文章’的故事就发生在读大四的时候。”盛大林说,大四上学期,学校举行写作大赛,一个同学拉着他一起参加比赛,在既想去又不敢去的矛盾中,最后还是勉强去了。但是,他在写了半篇文章之后就选择了放弃。“没写文章已经很久了,明显有些手生,所以感觉写不下去了。而我那个同学坚持到底了,最后还获得了二等奖。”盛大林说,近年见到这个同学,“他还经常说起这件事儿。”

  盛大林1991年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工作,天天与报刊为伴,闲来无事,盛大林就“天天看报刊”。在看报的过程中,盛大林深深地喜爱上了楷体字印刷的杂文和评论,特别是文字中的嬉笑怒骂和直抒胸臆,让盛大林看了“很过瘾”。但此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以后会以写时评和杂文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只是觉得“这些文章也没什么了不起,自己也能写”,于是拿起了笔,第一篇时评一挥而就。

  “我的第一篇时评投出去后,编辑部主任说写得很好,马上就给我发表了。”这篇题为《这个态表得好》的时评成了盛大林的处女作,以“盛晟”的笔名发表在了1993年7月28日的《河南工商报》上。文中,盛大林对全国妇联就选美之风表态“不赞成,不提倡,不组织,不参与”一事击节叫好。文章发表后,报社寄来了20元左右的稿费,“但更激励我的还是文章变成铅字的成就感”,当时报刊少,能把文章变成铅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觉得“很神圣”。文章的发表无疑给了盛大林巨大的成就感,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他还觉得这篇文章才是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没想到我写的第一篇文章就发表了,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后来越写越多,也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挨砖心里也坦荡

  “每次看到有人胡说八道或者强词夺理而没有人驳斥,我就着急……”盛大林说,“没有人驳斥,就会有很多人以为他说的有理呀,这是我难以容忍的!”

  “2005年的时候,我一度中断了写作,大半年一个字都没有写,准备洗手不写了。”盛大林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时间一长,就“觉得自己写不下去了”,觉得想说的都说完了,所以曾经一度选择搁笔。

  盛大林认为,自己写作刚开始是出于兴趣,在1997年进入报社做了专职评论员后,时事评论员就成了自己的职业,稿费也成了自己的一个收入来源。盛大林称,除了这些现实因素之外,“自己坚持写评论,表达的欲望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后来继续拾笔写作时评,盛大林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博客的出现,“2005年底我意外结识了博客,并且知道了这个平台可以自由写作、自由发表,我觉得它非常好。”但是,对于自己重操旧业,盛大林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表达的冲动”,“对某件事儿有看法了,总想表达出来,让别人知道。尤其是自己的看法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也就是那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盛大林在重新走上时评道路之后,大胆拓宽了写作的路子,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无所不谈的综合型评论员。

  “实际上,我的表达欲在更深层次上的因素,可能还是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盛大林认为,自己对时事进行评论,这首先就是一种公民意识在起作用。“公民之所以成为公民,关键要落实公民的权利,”盛大林说,“没有实现公民的权利,就不是真正的公民。”

  中国社会的转型,民主法治的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为言论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公民的权利中,除了生存发展权这个基本人权之外,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提到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又进一步推动了公民权利的落实。“而实际上,公民的表达权很少得到实现,”盛大林说,“既然有这样的权利,我当然要充分地利用,我本来就是一个爱思考爱表达的人。”

  “同时,我也希望用自己的表达带动更多人的表达。”盛大林说,自己写作时评也是致力于唤醒更多人的公民意识,“我确实希望能为公民社会的建设贡献一点力量。”在旧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社会中,一直在实行愚民政策,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盛大林觉得,“中国人普遍缺乏现代意识,很多人没有活明白,甚至活得糊里糊涂。”

  “启蒙或者实话实说,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盛大林说,“比如我经常挨骂。”他告诉影响力周刊记者,虽然得到过无数网友的狂“顶”,但自己发表的评论也经常被“拍砖”。

  不过,“我不怕挨骂,只要我觉得自己是对的。我相信大多数骂我的人是因为还没有想明白,这正说明我的文章是有价值的。”盛大林举例说,自己在几年前批评郎咸平时挨了不少骂,有时为房地产开发商辩护也挨了不少骂。

  对于这些骂,盛大林“一向不以为意,因为我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而且我的内心是坦荡的”。

  “我认为,一个评论员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独立思考,最忌人云亦云。”盛大林说,评论员必须要有洞察力,而洞察力就源自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思考又有赖于对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种知识的领悟和掌握。

  “我觉得社会需要我这样的作者,尤其是新闻行业。”盛大林如是说。■

  ■人物简介

  盛大林,男,1968年8月18日生,河南省商城县人,现为河南《东方今报》编委、评论员。

  1991年,盛大林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93年开始写作杂文时评,迄今共发表杂文时评2000余篇,其中百余篇被《杂文选刊》、《报刊文摘》等转载,数十篇入选年度最佳杂文或时评选集。1997年,盛大林进入新闻界,历任或现任新浪观察评论员、搜狐评论特约评论员、腾讯博客意见领袖、凤凰博报特约顾问、网易博客专栏作家,等等。

  曾出版杂文时评集《千万别当真》、《大林白话》、《“意见领袖”是怎样炼成的》等。曾在《深圳商报》、《三晋都市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等媒体开设专栏。

  相关链接 时评的威力

  时评是新闻评论的一种,也称时事评论。时评选择为公众所关注的社会公共话题作评说由头,贴近时代和生活,“应时而作”,受到读者欢迎和喜爱。

  如今,时评不仅启蒙着人们的现代意识,起到一定的“教化”功能,而且在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法制健全以及社会民主化进程。比如近年发生的“周老虎事件”“家乐福事件”“南京天价烟事件”“邓玉娇事件”“瓮安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王帅发帖事件”中,时评以社会舆论的形式大大推动了事件的解决进程。

  同时,时评也凝聚和鼓舞了民族精神,比如“512”大地震中,时评发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多难兴邦”等声音,而在“家乐福事件”中,又有很多时评人发出了“理性爱国”的声音,一方面肯定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又呼吁爱国的“理性”。

  大多时评人都认为,时评的精髓在于其“建设性”,在于弘扬“真善美”,时评日益显现出在反映和引导舆论方面应有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