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粤商普遍缺少战略规划和布局


   ——从广州珠江华侨农场制订战略规划想到的

        王先庆纵论粤商的个性、原因、问题及转型之路(九)

       2009年11月,我参加了由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牵头进行的“ 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产业发展规划方案(2011—2015年)”课题,并与徐印州教授一起承担其中的“服务业流通业规划”子课题。虽然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未能全程参与调研和写作,但自始至终都有参加研讨。昨天,收到了规划方案的终稿,并认真看了一遍,觉得这个方案出来得相当不容易。因为这个企业的体制、业务、现状等都相当复杂,从无到有地去理顺并制定出一个规划方案来,需要研究人员有足够的课题运作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和专业写作能力等。不过,省体制研究会在黄挺会长和周林生秘书长两位领导的带领下,在广东学术界有强大的号召能力,能把各专业的高手聚合起来,所以干出来的活也相当有水平。这不是恭维话,是一种认同而已。

       这里,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课题本身,而是另一个问题,即广东企业界,或者说粤商们,有多少进行战略思考的?又有多少企业制订类似的发展规划的?我虽然没有详细调研有多少粤商制订过类似的战略,但从我接触的成千上万的粤企来看,至少有70%以上是没有制订有关战略发展规划或者进行过远景规划或长期战略思考的。

       一般的粤商,大多想的是现实中的一些急迫的问题,进一步说,如果现实中没有什么可急的问题,他们往往就去旅游、出国或忙于其他享受了,至于静下心来,思考三五后如何发展?如何进行战略布局?如何参与行业竞争?如何培养中长期的战略优势?战略利益和短期如何均衡?等等,这样的问题,粤商们一般较少考虑。有些可能偶然考虑了,或者与别人交流过,但具体到如何变成一个方案或规划,则一般就缺少积极性了。有些粤商,在饭局或娱乐休闲场所,一掷数万甚至数十万,但如果要他们拿出其中部分用来进行战略调查和研究,制订个什么规划,他们则一百个犹豫不决或干脆拒绝。

       我未全面分析其中的原因,但在观察中,归纳出其核心的原因无非三点:一是觉得不实在,三年五年后如何,天知道?本着一种随遇而安、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二是觉得自己的经验就是制胜法宝,自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己的企业现在也是好好的,没有出现什么危机,有什么必要制订规划或战略?他们甚至会你“书读多了”,还会顺便说“我是个粗人,不来那些虚的”;三是少数企业不希望“家底外露”,过往的经营中,可能有些说不清楚的东西,因此,不希望别人过细地了解他们的创业或经营。

       实际上,粤商们对细节和现实机会普遍比较敏感,这也成就了他们早期创业的大胆、果断和自信,然而,他们同样面临着“做不大,长不高”的困境,因为,他们普遍缺少战略思考,看不远,也不想看太远。这其中,既受困于粤商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轻战略,重眼前”以及“知足常乐,平安是福”的局限,也受困于粤商经营风格和经营模式。他们不想把工作和生活过得太累、太费神,也不想过多地去折腾什么大事业、大理想。他们普遍觉得“差不多就行了”。相对来说,这对于粤商们来说,导致企业的经营普遍稳重、实在、不冒大的风险,也是一种大好事。

       然而,它的不足在于,对产业、市场和资本运作的战略机遇缺少把握,不会考虑根据产业生命周期或区域成长规律去布局企业发展战略,他们的对外扩张往往是凭一时的想法、冲动或者人际关系,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去推进。正是因为这种不足,导致在过去几十年的竞争中,除了房地产企业外,粤商们几乎普遍没有真正走向全国,没有利用自己的先发优势去开发和占领国内市场,更没有在全国进行收购、兼并、市场渠道网络建设、产业链打造等,丧失了布局全国产业和市场的大好机遇。结果,几十年下来,类似于美国沃尔玛、日本三井财团、英国汇丰银行、韩国三星、德国大众等外资企业普遍“后发先至”,都在中国完成或接近完成了战略布局,甚至外资的粮食、水务、药材、林场等企业,都差不多实现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在国内,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甚至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的企业,都纷纷考虑着全国的布局和竞争战略,尤其是浙商的许多产业和资本运作都是基于全国战略甚至全球战略来考虑的。在这方面,粤商们的战略思考和布局,可以说少得可怜。如此,在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后危机时代,广东不少地方和企业就茫然不知所措,对这种战略环境的变化和战略拐点的出现,也缺少基本的准备,进而荒乱地瞎迎对一气。

       再回过来讲,像广州珠江华侨农场这样一个老国企,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都能拿出经费进行战略研究,希望能用规划来指导未来的发展,那为何我们广大的粤商们,与其面对目前复杂的战略转型环境而左冲右突,一天到黑这里喝茶那里请客去求人帮忙指路,还是抱着“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过时的经营哲学,何不静心下来,进行一下战略的思考?同理,我们的政府部门为何不引导企业制订相关的发展战略,真正推动企业走向理性地发展道路?

 

      附:广州珠江华侨农场简介

      广州市珠江华侨农场于1952年建场,是具有经济行政管理职能的全民所有制农工商复合型经济实体。1991年3月,为便于经营运作,挂牌成立了广州市国营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1992年1月,经广州市政府批准(穗府函[1992]6号),在珠江华侨农场基础上成立了广州市珠江管理区,赋予县一级的行政经济管理权限,保留了广州珠江华侨农场和广州市国营珠江华侨农工商联合公司(珠江农工商公司)的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三块牌子。

珠江农工商公司地处北纬22度23'45,东经113度28'40.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南缘地带。北距广州51公里,南离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约76公里。东接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东莞市虎门镇隔河相望,西连中山市。广珠东线公路和广深珠高速公路穿越区内,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2002年10月,广州市政府批准珠江管理区划入广州市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领导和管理。2004年11月18日,珠江农工商公司从珠江管理区分离独立办公,在珠江管理区的管理下运作。管理区将农场土地、物业、资产、职工委托珠江农工商公司管理。由于并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珠江农工商公司仍肩负华侨农场企业办社会的职能。

2007年10月,经南沙区批准,珠江农工商公司升格为南沙四大国企之一,直属南沙区国有资产管理局管理。目前珠江农工商公司正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其承担的社会职能也将最终剥离。

珠江农工商公司现有11个职能部门,5个经营单位,以及劳动服务公司和敬老院。现有职工218人,其中有大专学历的62人、本科学历的35人、研究生3人、专业技术人员56人,承包耕地职工(即三自理人员)455人,退休职工3511人。

      这次珠江公司引入外脑制订战略发展规划,试图用国际化的眼光和视野,把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结合珠江农工商公司自身独特的区位、资源和市场优势,为公司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方案(2011—2015年),从根本上转变珠江农工商公司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式,寻找超常规发展之路。其任务就是明确珠江农工商公司发展的突破口,充分挖掘、提升、整合稀缺资源,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和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的策略和方案,明确珠江农工商公司未来产业布局、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

       目前该规划已经基本完成,衷心祝愿该企业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