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价售车:一个巴掌拍不响


加价售车:一个巴掌拍不响

    就在昨天,笔者的一位朋友开车来接我的时候,我们无意还谈到“加价”的话题。朋友是二手车行的,那天开的是台刚收来的7代雅阁,03年的车,2.4排量高配版本,买进后再卖出的价格在11万多。于是我就问,“这车原价多少?”。他说:“接近30万吧”,“噢,当时还加价3万元”,他又补充到。 (系原创稿件,版权归auto.sohu所有)

    汽车加价由来已久

    看来加价确实由来已久,也许这已经是个历史性的问题了。我不敢说当时的雅阁是加价的始作俑者,但是以雅阁为首的日系车型确实是近几年加价风气的助长者。

    在03年那个轿车的寡头时代,广汽本田可谓是赚翻了,3万块、5万块,想买车必须加。不久CRV来了,作为城市SUV的“启蒙者”它是占了不少来的早的便宜,加之竞品少,需求大,物以稀为贵,自然得加价。现金,装潢,一加就加到现在。凯美瑞亦是,创下了加价最长的历史,我不知道那时购买凯美瑞的用户在回过头来看一看已跌入紧凑型车家用车的价格要作何感想。再后来,RAV4来了,加;汉兰达来了,也加!……

    没完没了。日系车加完了,德系车加。高尔夫6上市了,想提车加8000或1万,今年315后,笔者就接到过类似投诉,眼睁睁的看着订车合同逾期,4S店有车也不给。车是留给加价插队的人的,想快点拿,没问题,加钱或做装潢,几天内就可提车。3月途观面市,再曝加价事件,前几日上市的国产CC同样被曝出该问题。

    加价原因探悉

    加价让人深恶痛绝,网友,媒体记者“口诛笔伐”不断,但是加价事件是只多不少,到底是什么催生着并助长着这价风气呢?

    笔者以为加价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企业。在寡头时代,各细分市场车型少,需大于供,可能会产生加加价购车现象,而在如今,每个细分市场都有多款车型盘踞,居然出现了更多的加价现象。这必是厂商在加价中获得了一些甜头,相互效仿的缘故。

    一般在新车上市的前半年时间里车企们就开始了预热,为上市坐铺垫。造足势了,在上市前的1-2个月里开始接受预订,屡屡放出价格,配置投石问路。若市场反映不错,就故意控制产能大搞“饥饿营销”,造成最终的供不应求“假象”,这就给加价造好了地基。如RAV4刚上市时,一度出现加价提车的紧张局面,但是受召回事件影响之后,车源不紧张了,而且有了万元的大幅优惠。事实上,据近几个月的销量来看,它的波动是比较小的,所以需求方面没有太多的减少,现在产量能满足需求了,出现降价了,当初的“饥饿营销”自然就是打了自己一记响亮的嘴巴。

    加价的根源在供给上。一定时期内加价意味的是旺销,是高关注度,亦可提升品牌的档次和产品的美誉度,当然还能保证高利润。但如果长期加价会给人留下没有诚信的感觉,从内心里可能会抵制这款产品。

    加价有因,但其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这一加价的“沃土”,毕竟厂价他想玩“饥饿营销”,想加价必须的有大批客户做为基础,一把巴掌拍不响,厂家愿打,咱消费者也得愿挨。

    有些消费者在买车时只注重看的见的东西,对其他的一概不知,这就会在买车时产能盲从跟风现象,别人买什么我什么。其次是,消费者是固有的“买涨不买跌”心理再作怪。第三,或是对新车了解很久了,没有了耐心等待,对于万儿八钱的加价款不在乎的,实际上这是对加价的纵容或是变相的在助长车企的加价气焰。

    虽然近几年中国的汽车市场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仍不显成熟,加价风的盛行正是不成熟的特征之一。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应从自身做起,认识到加价的本质。如果需要购车,则要全面衡量好自己的需求,需要哪一款,何时出手,都不要盲从,可选在在淡季和年末时。若着急用车,也不要轻易的加价,想一想有没有同级的可替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