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的断想


 
前两天在和一位互联网创业的朋友交流的时候突然有一些强烈的感悟。起因是一个问题:在几年前,迈克尔戴尔曾被问及戴尔是否将进入手机生产或者移动互联网领域,戴尔的回答是“否”,原因是因为一来手机的价格不能与PC相比;二来是在当时,在手持设备所能看到的唯一成功的模式是Ipod。但是当几年过去,IphoneIpad, Kindle等风起云涌。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科技领域,难道需求的成长将会形成行业性的颠覆和范式转移,这样,投资或者创业项目岂不是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风险?
 
我的朋友黄亮新给我的回答是,消费者将不断创造升级的服务需求,企业将不断满足消费者提升的服务需求。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个问题出现在第二产业(工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移的大时代背景下,其助推剂是信息革命,或者窄义的讲,就是互联网。
 
第一个发现服务业升级特性的人也许是曾经挽救IBM的前任总裁郭士纳,他在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中曾经点明服务业区别于制造业的这个特性,就是服务可以创造消费者对更高服务的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郭士纳通过对IBM从硬件制造商向服务企业的转型,挽救了蓝色巨人。
 
而另一个有趣的代表是时下如日中天的苹果公司。苹果在PC时代并不是时代的宠儿,但是当1998年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事实上把苹果公司逐渐转型成了一个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公司。1998年以前和之后的苹果公司,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之前苹果是一个纯硬件公司,或者说制造型企业的影子更重一些;而在1998年以后,由于通过Ipod, Iphone, Ipad等接入设备,接入了基于互联网的Apps Store应用程序商店,以及与唱片公司对接的Itune,与移动运营商的流量补贴等,使苹果公司的服务业企业的色彩越来越浓。
 
 
在过去50年中,全世界最伟大的投资者是巴菲特。巴菲特也是一位工业社会和服务业交替时代的伟大见证者。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有大量的制造型企业,如可口可乐、吉列、GE、宝洁、糖果企业,也包括近期投资的比亚迪汽车;虽然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有许多服务业,比如银行、保险、投资银行等,巴菲特对制造业情有独钟,特别是伯克夏哈撒韦公司起家就是一个纺织厂。
 
这与巴菲特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巴菲特的投资习惯之一是通过对企业几十年历史数据的观察,掌握行业和企业的基本面,因此他所投资的很多制造型企业都是创建于“爱德华大爆炸时代”。在经济学的世界里,1900年前后的几十年里,大量新兴企业涌现,由于这与维多利亚女王之子爱德华统治时期吻合,所以被称为企业界的“爱德华大爆炸时代”。我们现在所说的大量制造业的百年企业,也包括很多巴菲特投资的企业,很多都诞生于“爱德华大爆炸时代”。
 
人类社会在逐步送别统治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之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界之处,突然迎来工业革命之后企业界的“爱德华大爆炸时代”
 
制造型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规模经济效应”,产销量的规模上升带动边际成本的下降,从而带动消费价格下降以及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但是制造型企业的一个梦魇是沦为“Commodity”,也就是除了价格之外无法区分差异的普通大宗商品。
 
巴菲特惊人的洞悉力使他破除了这样的魔咒。巴菲特投资的制造型企业,除了最早的那个纺织厂,均是消费者大量频繁消费的快速消费品,频繁的消费建立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和忠诚度,同时这些制造型企业的固定投资并不需要频繁地升级更换,从而确保了利润率和品牌溢价。
 
而当历史进入第三产业服务业和互联网的时代,新的解除魔咒的魔法降临了,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生态系统,通过用户频繁使用而在短时间内促使消费者行为习惯转移的应用服务,像苹果这样的企业完成了“去制造业化”,而越来越像一个服务业企业。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有什么特征呢?
 
诚如上文所言,服务业可以激发用户更高的服务需求,反应在互联网上,这也许就是常见的免费基础服务+付费增值服务的逻辑基础所在。
 
第二,“制造业买便宜,服务业买贵”(价值中国CEO林永青语)。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造成了边际成本下滑属性,进而形成价格下滑;服务业的持续属性、个性化属性,以及升级需求属性,促使了其价格上涨。
 
相应的,服务业拥有了溢价和相对较高的利润率属性。
 
第三,利基市场属性。服务业,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可以从利基市场 (Niche market) 起步,建立竞争优势和壁垒,通过向相关市场扩张,而建立规模经济效应。服务于利基市场的服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个性化服务”。
 
目前,美国和中国的某些城市(如北京)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超过70%。做一个有意思的猜测,服务业的“爱德华大爆炸时代”是否会随着互联网的爆发来临?
 
《达尔文经济学》的作者保罗奥莫罗德曾以“爱德华大爆炸时代”与古生物史的“寒武纪大爆炸”做类比。在5.5亿年前的寒武纪突然涌现出大量新的生命组织形式。生物学家的两种解释,一种说低级形态的动物通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在寒武纪进化出了眼睛,导致捕猎和防御技能极大进化,从而促成了大爆炸;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寒武纪制造了足够多的氧气,而引起了大爆炸。
 
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是否因为第二产业(工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演进,加上互联网强大的助推剂,从而使我们进入服务业时代的“爱德华大爆炸时代”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