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友谊为啥要“从娃娃抓起”?


     对于俄罗斯部分青少年来说,2010年的暑假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假期”。应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千名俄罗斯中小学生近日即将赴华参加夏令营活动,这些中小学生将成为中俄友谊的“小使者”和“接班人”。7月20日,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临时代办张海舟特地为俄罗斯赴华参加夏令营活动的中小学生代表举办“使馆开放日”联谊活动,专门邀请莫斯科市赴华参加夏令营的师生们到中国驻俄使馆参观,并向俄青少年提前介绍此次“中国之行”的详细安排,希望俄罗斯青少年在中国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并在中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张代办指出,2008年梅德韦杰夫总统邀请中国四川地震灾区1000名小朋友来俄疗养休假,此次胡锦涛主席邀请1000名俄中小学生赴华参加夏令营活动,充分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对青少年友好交流的高度重视。同学们此次赴华将亲眼目睹中国的美丽风光,亲身感受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和社会发展,并同中国小伙伴们一起生活,相互学习,开展各种娱乐活动。相信同学们此行必将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了解,增进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对促进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青少年是中俄世代睦邻友好的传承者和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少年交往将是2010年两国关系中的一大亮点。本报记者注意到,推动两国青少年交往常态化、机制化一直是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关心并亲自推动的事宜,也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近几次双边会晤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早在2009年6月,胡锦涛主席访俄期间就正式邀请1000名俄罗斯少年儿童2010年赴华参加夏令营。此外,根据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达成的共识,中方还将于2010年内邀请500名俄中小学生来华参加“汉语夏令营”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都将有助于增进俄罗斯青少年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了解,对培养中俄世代友好的接班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使馆开放日”活动中,俄罗斯青少年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使馆大宴会厅、等候厅等对外活动场所和“北纬31度”中国风光、“魅力世博”图片展,并品尝了丰盛的中餐。此外,张代办还宣布中国驻俄使馆将举办俄赴华参加夏令营学生《中国印象》摄影、征文比赛活动,希望小朋友们用笔和相机将这一段生活和感受记录下来,踊跃投稿参加比赛,向更多的中俄小朋友介绍夏令营生活和与中国小朋友友好交往的情况,成为两国青少年之间传递友谊、加强交流的使者。而应邀参加此次活动的俄教育和科技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苏穆巴江在讲话中感谢胡锦涛主席的邀请和中方的周密安排。他表示,梅德韦杰夫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先后邀请两国各1000名青少年疗养或参加夏令营活动,对进一步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发展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俄教育和科技部将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与中方密切协作,确保夏令营活动顺利进行。
     从上世纪中叶的中苏“小笔友”到今天的中俄相互邀请对方的小朋友到自己家“过暑假”,中苏、中俄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几十年。这几十年来,我们好过、闹过、吵过、亲过……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中国还在,苏联不在。苏联不在,但俄罗斯尤在。如今,作为互为最大邻国,中国和俄罗斯的政治关系不断深化、战略利益不断趋同、国际配合不断默契,但这并不代表两国民众已足够了解、足够信任。
     人与人之间建立互信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正是由于缺乏互信,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似乎总是从“怀疑和提防”开始,大家在分析别人是不是对自己“真诚”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总是偷偷地把自己的“真诚”先藏起来。要看别人是否“真诚”,然后再视情拿出自己的“真诚”,而且往往只是“部分真诚”,最多也就是“大部分真诚”,至于“全部真诚”那是凤毛麟角了。大人如此,小孩子其实最初不是这样的,但一般情况下都要被大人教成这个样子。
    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况且如此,国与国的互信就可想而知了。中俄虽是邻居,但并不完全了解。由于不完全了解,所以互信仍需加强。这不仅仅是两国领导人的事儿,更是两国老百姓的事儿。所以,从长远角度看,中俄友谊“从娃娃抓起”是一个战略项目,是一个长期工程。一位俄罗斯中学生对记者表示,“对于从未去过中国的我而言,即将启程的中国之行是一次期待之旅。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回来后,我还要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们。”
诚然,两个人不可能好成一个人,两个国家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同盟,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保持一定的信任,对这两个国家都是有好处的……说实话,这不容易,但做了总比不做好,因为了解是消除误会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