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备周末到上海讲课,我这几天都在修改评论课讲义。这种每次讲课之前都要做的讲义修改,其实没有多少创造性,至多只是一种合理性,即: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时间的宽裕程度做一些内容和节奏的调整。
尤其是节奏。这是教材与讲义最大的不同。节奏问题在教材中不怎么明显,但在讲义中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的电子讲义ppt.都是直接投影在教室的屏幕上的,一页一页,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具体时间进度,老师站到讲台前,对这种因素的影响感受非常清楚:哪一个环节太缓了,不够瞧流畅;哪一个环节太抽象了,急需插入一个具体文本作为例子,把师生双方从沉闷中解救出来——只要站在讲台前,就能明显地感觉到。而在讲课前,都要在修改讲义的过程预先体验和预先做出安排,否则一堂课下来就会很累——有的时候是吃力不讨好。而且时间也难以控制。
一堂节奏流畅地讲下来的课,一定是一次精心修改的流畅的讲义的体现。因此,修改讲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教师自己在课堂上不难受。
随着材料的积累和思考的深入,讲义中某些环节的内容肯定会增加。这固然是好事,但也往往在实际授课中造成节奏的“泥滞”。因此也需要通过删减来保障节奏的流畅。
从理论上说,教材可以无限加厚,多多益善。但是,讲义——如果授课时间是有限的话,那么它就只能是一种有限的容量与过程。它既要不断融入新的材料和教师新的思考、认识,也要追求实际的授课效果:节奏流畅;具体内容与抽象内容搭配适当;既要把教师思考的内容表达完整,也要适时地给学生留出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从教十年来,这样的讲义修改我做了无数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