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海辉软件在纳克达斯成功上市,交易首日以10.4美元的价格收盘,较10美元/ADS的发行价上涨4%,首发上市融资7400万美元。在股票市场和全球经济不稳定的格局下,海辉软件顺利成为今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第21家中国公司。从产业层面来看,鼎韬认为海辉的成功上市,向全球展示了国内软件外包企业的实力,同时给软件外包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借鉴价值,增强了企业对于市场的信心,也将加快整个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可以复制,海辉上市有其独特的意义,众多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上市仍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海辉软件自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IT和研发外包服务,目前其客户主要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作为中国软件外包的佼佼者,海辉连续5年获得“IAOP全球外包企业100强”的殊荣,并于2008年进入“IAOP全球外包企业前20名”。此外,在中国外包网(www.chnsourcing.com)评选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最佳实践五十强中,海辉也连续三年位居前五,和东软、浪潮、博彦等并为中国软件外包的骄傲,现东软等都已经不同渠道上市,对于仍然待字闺中的海辉来说,上市已经迟来已久。
海辉上市过程一波三折。早在2008年,海辉软件就公开表示过上市计划,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上市进程一推再推。即使在今年,其上市时间也曾出现几次微调。鼎韬认为海辉推迟上市的主要原因是在金融危机的市场环境下,急于上市,很有可能碰壁流血,丧失企业价值,而且海辉股权结构的特性决定了其发展更需谨慎。2007年10月,海辉创始人李远明率领创业团队集体出走,把海辉留给了风险投资人和孙振耀领导的职业经理人团队。2008年5月,孙振耀入主海辉软件,就被业界认为是“奔上市而来”。从公开的资料看出,孙振耀及其亲属,以6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了200万股海辉股票,海辉上市后,孙振耀及其家属的股票价值变成了2000万美元。对于孙振耀及拥有海辉逾70%的股份的投资人,此次成功上市都是一场畅快的丰收。海辉上市,是资本的胜利,是资本方和职业经理人团队的盛宴。
海辉董事孙振耀三年时间让处于亏损状态的海辉不仅实现高额盈利,更顺利实现上市梦想,上市背后海辉经历了怎样的变革。首先是不断并购使得海辉的业务构成看起来更加完善,2009年8月至2010年4月,海辉完成了数次并购,其中包括收购电信服务公司浩鸿天业和美国云计算服务公司Echo Lane,其次,业务重点的转移使海辉拥有了更多的市场。从主要对日外包转向对欧美的外包服务,这也被认为是“为在美国上市而做的调整”。2006年之前,来自日本的订单一度占据海辉销售的70%以上。然而截至2009年年底,日本客户贡献的营收只占其净营收总额的25.3%,来自欧美的比例增至约70%。
在企业发展上,海辉的实践经验在于强调企业规模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我国软件外包企业与印度企业在技术服务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主要差距体现在企业规模上,我国企业要想快速发展,提升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是必经之路,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企业不能盲目的扩大规模,需要重视企业现金流以及整体资本构成状况。海辉的资本构成中,管理层持股比例过小的现实增加了企业未来持续成长的风险。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则是强调服务的质量与个性化,随着服务外包市场竞争的加剧,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服务质量,将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在完成上市大任之后,今后海辉的企业发展目标也是业界关心的问题之一。鼎韬认为海辉的上市标志着海辉新的开始,但是在国际经济和股市不稳的情况下,自身经历这些变动后尚不稳定,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之中更需要谨慎。尤其在资本运作过程中,警惕VC的带来的变现冲动,上市是发展的开始,不能为上市而上市。国内企业在准备海外上市的时候需要考虑上市时机、企业素质、中介机构和法律等多方面因素。其中企业自身素质是重中之重,企业素质是影响企业IPO市盈率、融资额等的主要因素,企业素质包括行业地位、市场份额、成长性等等,所以企业在上市前应该多加强“内功”的修炼,做好企业股票等相关推介工作。其次,上市时机的把握也非常关键,这也是海辉多次延后上市时间的主要考虑。
正像2010年初,鼎韬在《中国服务外包行业预测与建议-2010》中提到的那样“2010年中国外包行业通过资本运作获得企业发展的步伐将大大加快,中国领先的外包企业将重启IPO之路,国内创业板和海外上市都将成为可能的选择,2010年将有新的外包企业上市。”海辉软件的上市验证了鼎韬的预言,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的中国外包企业走向世界资本舞台,展现中国服务外包的实力。当然上市诚可贵,谨慎价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