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知名企业普华永道发布报告称,2010年,沪深股市首次公开募股活动的融资金额预计超过5000亿元,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把融资与再融资作为第一要务的A股市场,能够晋身于“全球最大”,其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A股市场之所以有“圈钱市”的美名,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在融资时几乎都是“狮子大开口”,而在回报投资者时却格外吝啬。投资与回报的严重不对等,不仅是A股市场的“特色”,事实上也为A股市场频频登顶“全球最大”埋下了伏笔。
早在2007年,由于市场行情异常火爆,当年的新股IPO募资额曾摘取全球桂冠。而按照今年以来新股密集发行的态势,IPO募资突破5000亿元关口也并非难事。
这并非没有原因。首先,自去年IPO新政实施以来,无论是创业板还是沪市主板、深市中小板,新股发行普遍呈现出高价高市盈率的特征。在这一切的背后,则是新股超募现象非常严重。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A股市场一共有161家新股上市,其中就有159家出现超募,累计超募资金高达1232.31亿元。巨额超募一方面加大了新股的抽血力度,另一方面也为提升新股IPO融资额奠定了基础。
其次,今年2月和5月,监管层曾两次澄清新股发行暂停的传闻。正是在市场化发行的基调下,今年以来新股发行基本不受行情影响。上半年,沪深股市IPO共发生176宗,融资总额达到2127亿元。平均1个月有近30只新股发行,这在A股历史上亦非常罕见。而今年上半年的融资额,则大大超过2009年全年IPO 的1870亿元。
其三,上半年全球十大IPO中,在A股挂牌的已占三席,分别是华泰证券新股融资157亿元、中国一重的114亿元以及中国西电的103亿元。如果再加上农行的成功发行,这家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IPO”的新股,无疑将为新股募资总额增色不少。
即使中国能够成为全球最大IPO市场,但对于A股而言,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小。由于新股高价高市盈率发行,导致超募严重,本质上也导致了市场资源的错配频繁发生。如海普瑞一家公司,就超募48亿元之多。该上市公司圈到了更多的“钱”,但市场资源却被白白浪费。因此,高价高市盈率发行的后果,无疑是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遭到扭曲。
另外,正是因为高价高市盈率发行,新股破发才会大面积地出现。截至7月6日收盘,今年已挂牌上市的182只新股中,就有88只破发,占比高达48.35%。而14只沪市大盘股中,则有10只个股破发。虽然行情不好是产生新股破发的因素之一,但高价发行更难辞其咎。而且,新股破发潮又打击着整个市场的信心。今年以来股指一直欲振乏力,显然亦与此密切相关。
“全球最贵上市公司”、“全球最大IPO市场”等虚名,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A股市场的发展,但这不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切实地加强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保护好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真正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等,才是A股市场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