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这个时代立屋


谁为这个时代立屋

 

在北京郊外,常常似乎进入了百年前的租界,当那些欧美的别墅再冠以“塞纳河”、“加州小镇”等等万里之外的意象,你就体验到了什么叫后殖民文化,多少富人们主动的将自己在中国大地上的起居,投入了遥远西方的屋檐下。

 

中国的富人们已经不少,甚至有些也可以富可敌国吧,但是,他们在历史上是应该羞愧的,因为这些富人们的宅子只有价钱,没有价值。当我们为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碉楼所吸引而慨叹其精致时,当代,有否可能出现新的李家大院、章家大院?

 

一个时代的风尚和追求,往往会积淀到建筑上,在多少年后折射出在大尺度历史上的价值。我常常想,百年之后,当今矗立的建筑,除了那些宏大历史承载者,面对历史的拆迁时,会有多少民间的精舍,让后人体验今日人杰的起居文化?

 

富贵者占有时代的财富,是有历史责任的,他们要将自己的钱财转换为文化,特别是打造出时代精神旨向的建筑,将自己的内心和气度,化作建筑语言传承后人。只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房地产商们一批批模式化、工业化流水线一样生产出的别墅或者高楼。

 

周末时在几个清华东门与几个搞绿化设计的人吃饭,席间有一个说道他曾经去过一个靠做头发发迹的亿万富翁,这个不输历代富人的当今大款,用两千万买了别墅房子,然后用上亿进行装修,好多地方都是用的金子。我当时就说,这房子过不了百年,就会拆掉重新盖吧。何不用换一下,用上亿找人为其精心设计一个居所呢。

 

也许怪不得那些富人们,因为当今流水线的房地产开发,不会为一两个人进行设计,而过去那种动辄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最终完成的大院、碉楼,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太没有效率了。可是,如果我们这些小民们可以在几个月赶就批发生产的鸽子楼里蜗居,那些富翁们,就不该有些耐性,为自己也为这个时代造出些精舍来。让百年后的人们遥望今天的时候,在那些天文数字的房地产价钱之外,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沉淀到一砖一瓦中的时代价值。

 

富人如秋叶代谢,他们的金钱可以立德,也可以立功,偶尔也会立言,但是如果这些都做不到,倒是可以为历史立屋,那也是不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