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华视界:创设与条件


  要到明年2月份才能入住的本市石景嘉园经适房小区的1170户业主们,在本周三提前成立了业主大会,通过投票,提前选出了业委会。

  入住前选出业委会,一般来说没有可能。因为业主们还没有现实地生活在一起,没有交流和建立在交流基础上的信任与委托。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现实条件的不足,他们就不得不在入往之时接受一个不是由自己选择的物业公司和不一定由自己认可的服务价格——一入住就是弱势的。

  这样一种“时间差”造成的权利损失,仿佛是现行住房开发模式下的必然结果。虽然不是天经地义,但似乎也无可奈何。然而,如果我们再仔细想一想:交流和建立在交流基础上的信任与委托,真的需要以人们住在一起作为必要条件吗?未来共同的利益难道不可以提前促成人们的交往、交流、信任和委托吗?实际上,民主选举所需要的条件,并不是一个可以入院的小区,而是人们的交流与信任。问题在于后者如何实现。

按照八角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因为业主都是已经提前确定的,而且又都是石景山各个街道的居民,所以有了提前成立业主大会的条件。”——这似乎是一个特殊的条件。那么,按照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的说法,“效果好的话,还可能推广到商品房社区”,又该怎样实现呢?来自“五湖四海”的互不相识的人们,如何在共同住在一个小区之前就能够实现交流、信任呢?这正是触发我想象的问题。我感到,这已经不仅是小区业主自治的问题,也是一个开放、流动的社会中公民权利的普遍问题。

  实际上,石景嘉园“前置业主大会”所告诉人们的,不过是这样一个事实:对于那些只有在交往、交流、信任和委托基础上才能共同行使权利的人们来说,晚一天认识,就损一分权利;早一天认识,就多一分权利。当代社会人们共同行使的权利,实际上呼唤的是更为积极的社会交往。而在互联网条件下,超越地理空间社会交往已不再是难以想象的事。

  石景嘉园“前置业主大会”给人的另一个启示是:制度创设需要一点想象力;需要以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仔细辨别:什么才是一个事物真正需要的条件?

也是在本周三,四川省罗江县调元镇专职人大代表工作室挂牌成立,今年以来,这个县已经在三个镇各选举了一名专职人大代表——享受正科级待遇,生活补助和调研经费将纳入县人大的财政预算。

  据报道,专职人大代表是在该县驻镇的多个人大代表中选举产生的。其实,一个“普通的”人大代表与“专职的”人大代表相比,所多出来的不过是一份职业,所少的不过是一份由财政发的工资和接待来访、调查研究的时间。两者的法定权利是一样的,他们从选民那里得到的信任和委托责任,也是一样的。

  但是,罗江县专职人大代表及其工作室的制度创设,仍然给人一种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那就是:人大代表专职化所需要的条件,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正科级待遇”和来自财政的一份薪水吗?

  恐怕未必。以财政收入增长和政府在民主建设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比如给居委会成员发“工资”)来说,就是给全部地方人大代表开出“专职”的工资又有何难哉?大规模的,甚至全部的人大代表专业化尚未具备的条件,恐怕第一在于现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提供的合法性空间;第二在于全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认同;第三在于:我们现在大多数通过在职业中的成功获得选民和社会信任的人大代表,是否愿意为了人民代表的职责放弃他们的职业和事业,放弃了之后,他们是仍然还能够获得选民的信任?

  新华社记者本周一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出文件,以防治在统计上弄虚作假为重点,大力加强统计行风建设。其中包括,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畅通的统计信息网络体系,大力推动电子报表的应用和联网直报,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对统计数据的干扰。

  如果仅从统计局的角度看,统计数字的不实和人为干扰,的确可以说是“行风”问题。但是,这种现象的根源,其实是地方的民主政治问题。试想,如果一个地方的统计数字已经在当地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体制下公开、透明并且真实过一次了,它怎么可能在上报中央的信息传播中变成不真实的呢?——无论信息传播的条件是纸质文件的层次转抄还是全国统一的“联网直报”。

  国家统计局作为行业主管,只能把全国统一、畅通的统计信息网络体系作为获得真实信息的条件。但其实,比这个技术化的条件更能够保障真实的,是处于信息源头的政治和法治的条件,即:地方人民及其代表对地方政府的有效监督。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所有的“行风”问题都是民主政治问题。所有“从上至下”的监督制度的创设,都可能反映了“从下至上”的监督力度的不足。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7783370

 

写作过程记述:

  这一周看了许多新闻,最触动我动笔要写一些想法的,就是列于这篇述评中第一条的新闻——本市石景嘉园经适房小区在入住前提前成立了业主大会、选出业委会的事。因为,这两年来,我自己所在小区业委会成立前后的风风雨雨,使我对这一条新闻的意义感触最深。虽然我并不是业委会的成员,但这两年来我们小区的业主维权和自治事业,毕业是我在自己的职业之外涉及最深的“社会生活”,和一般只是用笔来触及、用脑子来思考的社会生活不可同日而语。

  第一条消息的选择决定了第二条。因为,在本周新闻中,与小区自治中的民主选举离得最近的,是地方民主政治的进步。所以,我选择了四川罗江县专职人大代表这条消息来议论。

  最后一条消息——国家统计局“行风建设”的消息,本来与前两条的主题都不同,与民主和自治都不沾。但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想的正是地方的民主政治这个话题。从上至下的监督,固然看不出“民主”来,但是,它们所遮蔽的,正是地方民主监督不足的问题。我们中国从工作出发古至今,自上而下的监督传统特别浓厚,其实正是因为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不足。前者在功能上表面上能够代替后者,其实不能完全代替。因为,离权力最近的,是人民自己,而不是权力之上的更高的权力——唉,我怎么没把这些话写进去!有的时候——需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解释”的时候,才可能说出更为透彻的话来。

     最初设计的标题是:“沿着可能性想象”。这主要是第一条消息给我的触动。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可能性,二是想象。它们都决定了这篇文章着重于理想性和价值性的方面。

     但是,写到后来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更为“实”一点的关键词,即制度的“创设”,及其所需要的“条件”。

    在本文所涉及的三条新闻中,其实最有想象力和创设性的,就是第一条“前置业主代表大会”的试点。而罗江县“专职人大代表”在全来说,虽有创设性,但毕业“专职人大代表”的概念这些年来在人们的呼吁中已经不新鲜了。罗江县试点给我的启发是:制度创设的良好土壤在地方,动力也在地方。——咦,这一点怎么也没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