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挥之不去的是“乡愁”


    2010年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并且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流动人口规模将不断增加。同时从报告中还可得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定居倾向明显。

    在离开家乡外出工作的人中,出生在80后—90后的青年人占总人数的60%。他们大多是在城市中度过青春期,对城市没有陌生感和自卑感,但对家乡也说不上非常怀恋。比起上一代,他们成为市民意愿更为强烈。

    有人说,“故乡没什么不好,谁天生就爱奔波?只是身在深山里,总想看看,山的那面是什么样子?即使明知山的外边还是无边的层峦,也还是心痒痒地,想去看看。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哪怕‘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离开故乡,未必为了衣锦还乡,只是单纯的想去看看。
    也有人说,我们从小被教育“好男儿志在四方”,夸小伙子有出息,总会说“这孩子有股子闯劲儿”。中国几千年来,城乡差距没有根本性改变,固守穷乡僻壤,不到大地方打拼一下,也一直被视为没出息的表现。所以,在老式思维的教导下,离开故乡去闯天下才是正经事。

    还有人说,现代人的故乡感越来越淡了,有落叶归根想法的人至少是50年代以前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更能够随遇而安,工作在哪里,就在哪里安定下来,所到之处,都是故乡。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现代人思维观念的变化同步。人们不再留恋旧有的东西,紧张而忙碌的现代生活让你只在意当下,没有时间怀旧。瞬间的怔忪与茫然会迅速被现实的琐事叫醒。日新月异的世界像飞速行驶的列车,我们被裹挟而去,甚至忘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对于“家”、对于“故乡”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昨天,我接受了搜狐文化频道的采访,也谈了谈自己对“家的感觉”。

     搜狐文化:作为身在俄罗斯的记者,也许会更有故乡的情结。我知道您出生在黑龙江。

  关健斌:我觉得,故乡就是年少时想离开,年老时却回不去的地方。我们身边有许多中国人,有外交官,有记者,有国内大企业的驻外人员,也有从事民间贸易的商人。无论大家在外多长时间,无论出国多长时间,大家都想家。家就是一个可以让人心里能够明显觉得温暖的地方。

  但是,家的概念对我而言不一样,这可以随空间的变换而变换。作为驻外记者,我在外常驻十年了。当年在外高常驻时,我们记者站常驻地是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那时,经常去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或其他国家出差,那时“家”就在巴库,离开差不多一周左右就想回家。现在常驻莫斯科,去中亚等地出差时,“家”就在莫斯科。

  我驻外十年了,我电脑上的时间永远是“北京时间”,因为这是“家”的时间。而当我回到了北京,“家”却又不在北京了,“家”回到了我出生的那个北方小镇。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多以“漂”为主,故乡就是人们出来闯世界的起点。

  搜狐文化:简单用一句话定义一下“家”?

  关健斌:家的概念很简单,无论多大的城市,当你远行回来之际,或者在机场,或者在火车场,当你刚刚进入这个城市的边缘,你会感觉在这个城市的某个房间里有某一盏灯是为你而亮着,有一些人是为你而守候——这就是现代人意识中“家”的感觉吧。家是远行者用以“释放委屈”和“炫耀荣耀”的地方。这也是在海外的中国人一个普遍心态,中国人喜欢“衣锦还乡”。

  搜狐文化:其实我觉得,家是因人而定的吧。如果亲人在,觉得就是家。当亲人跟你一起迁徙,故乡就不再是故乡了,就成了回不去的故土,成了一个“籍贯”,或者是建设在户口本上的一页虚无地址。

  关健斌:也不一样,即使父母和妻儿都在身边,如果在国外,家的感觉还是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