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院):扬州大学经济学院
院校总评:经济学院设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及中澳合作办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五个本科专业,有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四个硕士点,经济学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苏中发展研究院、扬州大学经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挂靠我院。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德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学术联系。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省级、厅级项目有百余项,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奖励。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出版学术性专著30多部。
经济学院致力于发挥智力优势为社会服务,每年举办“江苏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国内外高层次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参与,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企业经营提供咨询,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企业管理层高级研修班等,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人才培训、管理策划;与企业建立横向联系,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许多教师还受聘担任省市及大企业的高级顾问,为地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生活环境评价: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苏北门户”之称。学校与城市相结合,每个校区生活便利,环境优雅,学生宿舍整洁。吃住很方便,校园环境是没话说的。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对外交流活跃。校园占地面积43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22多万平方米;8个校区位于市区中部,首尾相连。全校固定资产总值18.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7亿元,图书馆藏书325万册。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
奖学金介绍: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种单项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以及政府和个人奖助学金,学校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奖励优秀学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构建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学费减免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济困助学体系。
专业评价:
学校设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林经济管理、国际商务(中澳合作办学)
重点学科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在原贸易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校级重点学科。近几年来,本学科共承担了部省级以上研究课题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且多项研究成果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少数以人(劳动力)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国外非常受到重视,重要性在经济学科排名前二位,随着我国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其重要性日渐凸现。她当前是扬州大学重点学科,也是目前江苏省属院校经济管理类设点最少的学科之一。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主要依托作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三大研究基地之一的苏中发展发展研究院,为高校、研究机构和地方政府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本学科坚持密切联系区域发展实际开展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理念,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原则上要有半年以上在地方政府综合部门实践的经历。
农业经济管理:
近几年来,本学科在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及部省级研究课题,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且部分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⑴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本研究方向具有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特点,主要应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计算机仿真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预测、模拟,同时以投资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生产可行性为出发点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估研究,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⑵农村金融与农业投资。主要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农业投资的方式与效率、农村金融创新等;⑶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技术进步及其贡献率、农村微观组织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农业及农村政策评价等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⑷农产品市场与贸易。主要研究农产品市场的组织及功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构建、农产品贸易方式的创新,开放条件下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问题。
师资力量评价:
全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讲师38人。专任教师中,博士29人、硕士39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100%。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70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成人教育学员1000余人。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拥有国际贸易实验室、金融实验室和语音综合实验室以及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学院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目标,坚持“市场化”、“实践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注重吸收现代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和方法,努力强化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打通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确定了若干门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重要活动中多次取得好的成绩。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稳定在95%以上。
就业前景评价:只能说在江苏一带找工作还可以,可以向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现在什么大学就业情况都是一个样,这点实事求是。当然学校会给予很多的就业帮助,会有企业入校招聘,每个学院有专门的就业老师,负责与企业就业联系。
学风评价:
大学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中学时代有较大的不同,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较高,给学生提供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也较为广阔。作为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最优良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经过努力,绝大多数新生进校后迅速适应了新的学习要求,把大学作为成才的新起点,取得了令学校满意、令家长骄傲的学习成果。但也有极少数学生,面对较充裕的时间、较广阔的空间,不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甚至不能把握自己,陶醉在考取大学的喜悦中,不再像以前那样目标明确、发愤苦读,甚至把主要精力投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努力的标准,有的还一发不可收,因成绩达不到要求或触犯校纪校规,最终被大学淘汰。
学校强化一、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强化三、四年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浓厚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55503&page=1&fromuid=16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