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和农民工子女为何多读高职高专?


  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研究显示,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员工家庭者,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22%)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例(分别为40%、25%)。同时,无论在哪类高校,农民与农民工的子女的录取高考平均分皆为最高,较同类院校其他家庭毕业生高出15分以上。

  

  高考录取中,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对于农民和农民工的子女高考录取平均分高,这难以说明什么问题——大学在录取时,不可能设定两条分数线。然而,农民和农民工子女更多就读于高职高专,却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统计资料显示,在每年所有录取大学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和城镇户籍学生,大致持平,但是,在一本学校中,农村户籍学生最高不到30%,就连中国农业大学,录取的农村学生也只有30%,其他的全国重点高校,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只有20%左右。去年1月,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在文章中,温总理特别谈到农村大学生减少的问题,他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减少?有如下一些原因。其一,农村的基础教育薄弱,农民与农民工的子女只能接受比城市家庭孩子更差的基础教育;其二,少数农民与农民工有条件将孩子送到城镇读书,但往往就读的是打工子弟学校或者城市中很一般的公立院校;其三,农民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育欠缺,我国的2000万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很难得到类似城市家庭一样的家庭教育;其四,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城市孩子有相当数量选择上培训班、兴趣班,假期则上夏令营、冬令营,而农民工与农民的孩子则望高昂的学费兴叹;其五,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有浓重的“城市情结”,出题者大多偏爱城市生活,缺乏阅历和城市生活经历的农民孩子,在考试面前并不平等;其五,从2003年开始的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由于采取“自主考试+面试”的方式,农民和农民工孩子难以支付赶考成本,同时在面试中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明显不能与城市孩子相比,所以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者有相当部分为城市生源。去年北京大学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试点的中学全是城市里的重点高中,虽然这些重点高中中也有农村生源,但农村生源的比例其实不高。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0jidx.html) - 农民和农民工子女为何多读高职高专?_bqxiong_新浪博客

  

  教育是社会公正的调节器。我国农村生源的高考劣势,既不利于教育公平,也不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严重制约了社会弱势阶层的上升空间。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有关人士提出的建议是,在高考升学中,对农村生源实行加分。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好办法,可是,在加分腐败丑闻频频爆发的社会环境中,城镇有权有势者把孩子的城镇户籍改为农村户籍,以此轻易的获得加分,并非难事。

  

  在笔者看来,要扭转农村孩子在高考升学中的劣势,从长远看,需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的平等机会问题,而当前最有效的做法有二。首先,应像限定重点大学在当地的招生比例(不超过30%)一样,限定重点大学招收的农村生源学生至少不得低于30%。这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中,也是惯常的做法。

  

  其次,建立重点大学的“全国联考+自主招生”制度,全国各地的考生,不分户籍所在地,都可以报名参加全国重点大学的联考,自主招生高考分别设定对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不同的评价体系,比如在提出统一的申请分数要求基础上,按地区的教育质量、考生的家庭出身,进行多元打分评价,对教育发达地区考生减分,对教育不发达地区考生加分。同时,在进行招生录取时,实行所有学生信息全公开。

  

  有不少人很担忧高校如果实行自主招生,会进一步加重农村学生的升学劣势,其实不然。当前高校的自主招生,其实非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是嫁接在高考集中录取制度上、缺乏竞争的伪自主招生,所以高校可以高高在上,不考虑学生的赶考成本、具体教育背景和家庭环境。当推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高校从选择者到“选择者+被选择者”,必然重视自己的竞争力以及社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才可能把关注的眼光投向贫困家庭学生、农村家庭学生。事实上,从教育的意义看,大学应更偏爱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因为这些孩子得到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远弱于经济良好的家庭,大学关注弱势群体,将体现更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