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 梁培俊报道 昨天,为了生活得更美好,他们选择离开田野走向城市寻找发展;今天,为了同样的目的,他们主动回到农村居住和创业。在通州区,每年都会新增上千名这种由城市回归田园的回迁农民。近日,记者采访了几户回迁农民,通过近距离接触来解读他们的幸福生活。
不做市民做村民
“谭某的户口从城里迁回来啦!”6月23日,记者来到北京通州区张湾村太玉园小区,听到村民说起本村的一条新闻。原来,10年前,靠种地赚了钱的谭某一家人农转非成了城镇户口。今年,除了在上海上大学的女儿,他把家里人的户口重新来了个“非转农”。
“当年,我把户口转出去是有原因的,那时的张湾村一脏二乱三差。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我在城里落了户买了房子,让全家住进市区。” 谭某说。
由于他的地在村里,谭某每个星期都要回村几次。村里开展新农村建设后的这几年,他强烈感受到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没人管的垃圾堆有了“保洁员”,“吃脚”的黑泥道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杂草丛生的祠堂成了文化场所,原来到处晃悠的小青年进了村办企业当工人……
“感觉家乡环境变好了,便迁回来啦。村里水、电、路都很方便,空气质量比城里强多了。”说起现在的生活,谭某脸上写满了幸福。
解读:
才谭某从“农转非”到“非转农”,根本原因在于张湾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在新农村建设中,通州区把水、电、路、网的“村村通”列为重点。电力、电视、道路等先后实现100%“村村通”;电信部门投资千万元在边远山村建立机房、架设光缆、新装宽带设备,网络进村率达84.5%,解决了村民的诸多实际问题。
为消除农村普遍的“脏、乱、差”现象,通州区按照“三清三改”要求对村庄进行全面环境整治。如今,走进每一个新农村建设点,都可以感受到环境整治后带来的清洁和整齐气息。既要建,更要管,该区在每个村庄推广“农户+社区+保洁员”的长效机制,让“干净整洁”的村貌成为农村的一道长久风景。
纷纷转行入农门
“种好一片高产果,建好一栋小康楼,装好一个太阳能。”这是张湾村“回迁农民”谢某今天的生活写照。
谢某生在城里打过工、经过商,却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几年前,村里发展种苗产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承包耕地,推广立体式开发的“耕地经济”。他毅然返回农村,带领全家在地里安营扎寨,将原本杂草丛生、荆剌遍地的荒地开发成花果飘香的“聚宝盆”。去年,谢某种了30亩大棚葡萄,养了8000只山鸡、3000多只鸭子、出栏生猪200多头,还种了桐树、杨梅、桃李等,年收入20余万元。他告诉记者,幸亏回来及时,赶上了农村创业的好时机。
解读:
从争相走“城门”到积极入“农门”,既反映了龙南农民创业观念的变化,也折射出农村创业环境的改善。
通州区鼓励农民破除封闭保守的观念,积极创业。对“回迁农民”,该区建造“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宽松氛围,提倡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宜耕则耕、宜养则养、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形成“每一个头脑都在为致富而畅想,每一寸土地都有铜板在跳动”的创业格局。该区开创性建立了农民创业孵化园,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创业孵化模式,使农民接受到从培训、生产实践到成功创业的全程帮扶。从今年开始,农民创业孵化园将在每个乡镇“扎根开花”。
今年,通州区新农村重点是打造“绿野新庄”、“花园新村”、“工贸新区”和“古村新韵”,内容包括了生态农业、旅游、土特产品等多方面,为农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承载平台,许多农民纷纷返乡当庄园主、种植能 手、产业基地投资人。
“桃花源”里好休闲
早晨起来听到池塘边呢喃的鸟语,中午在二胡的伴奏下与朋友下下棋,晚上在古戏台前看一出村民自编自演的扇子舞,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休闲生活,可这对于55岁的张某来说并不难,因为他所居住的栗园围每天都过着这样的日子。
张某也是一名“回迁农民”。前几年,儿子在市区里置了一栋房屋,他搬去住了一段时间,城市的喧闹和快节奏让他很不适应。恰逢果园围开发休闲旅游,将江南水乡的风情与客家建筑的奇特结合起来,开辟了许多休闲娱乐场所,还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桃花源”。他立刻回到农村居住,还领着城里认识的朋友到栗园围来休闲度假。
解读:
近年,“到农村旅游休闲去”不仅成为城里人度假时的口号,也是许多进城农民回迁的原因。
“休闲场所多了,文化生活丰富了,生活质量高了。”一名“回流农民”赞叹道。通州区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建立了休闲场所,而且因地制宜、各有特点。如通州区村在百亩苗地里建成环境优雅的“林荫园”;靠近通运河边的一些村子用鹅卵石铺成林间小道;还建起了村民们休憩的凉亭。与城里比较,农村的休闲场所虽然简陋,但更具有自然乡土气息,休闲味道更浓厚。
通州区还适时引导“回迁农民”建起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农庄,选择那些离城镇、景区(点)近,或本身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作为“农家乐”开发建设点,由区旅游局、建设局牵头进行统一规划,由政府对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农户利用自家庭院、花圃、果园、鱼塘、草场等自然条件和当地民俗,吸引城里人以及村里人前来观赏、休闲、娱乐、餐饮、购物。(2010.6.23)
系统分类: 时政 个人分类: 默认 本文标签:解读“京郊回迁农民”的幸福生活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上一篇:窗口优化服务提升形象
下一篇: 重庆市梁平柚年产达四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