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36条”公布以来,民企最想得到是能够享有与国企平等竞争发展的机会,能够给予进入垄断行业的资格,能够明确进入垄断行业的具体要求和标准。
目前,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被时任河北省长胡春华称为“盐山现象”的盐山县管道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部分大企业,自金融危机以来强势推进产品升级。但在升级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巨大的行业垄断壁垒及其潜规则。这与中国目前实施的“新36条”精神相冲突。
据了解,截止目前,盐山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130亿元,各类企业1000多家,亿元销售收入企业26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年加工能力1000万吨;管件产品达到12大类、2000多个品种,管材产品达到5大类、200多个品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其中高压特种管件市场占有率50%以上,形成了核电火电装备、油气输送装备、市政管网装备三大产业链条。
据宏润重工(龙头企业之一)相关负责人说,“市场信誉、技术质量、潜规则等是决定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最关键要素”。
我们调研后发现,其中“潜规则”产生的根源是行业垄断,因为该产业直接面向的是国有三大石油集团公司,还有国有电力相关垄断企业,以及面向各级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潜规则”直接导致几个恶果:垄断企业凭借手里的垄断权力,享受垄断带来的高额垄断收益。“一般而言,工业的最高利润也就30%,但是核电设备的利润能达到50%以上。”河北沧海管件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国有垄断企业一方面通过旗下企业来垄断该领域的市场,另一方面又通过让当地的有实力的企业贴牌生产,不允许挂贴牌企业的名字。
民营(家族)企业要想争得一点市场,就得千方百计去搞“潜规则”,造成市场招标存在违规行为。据国家审计署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在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西段的工程中,最大的问题集中在招标管理不规范上。截至2009年5月,西二线已签订天然气管道和站场施工合同36亿多元,其中有28亿多元的合同招标不够规范,占到总数的80%。在整个西气东输项目建设过程中,招标管理几乎可以用“混乱”来形容。
最可怕的是造成民营(家族)的企业家有一种看不清市场的困惑,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会变得十分谨慎。向高端研发,搞品牌建设,如果市场的最大权力来自于垄断,而不是靠市场竞争,靠优质产品服务,那么企业家的升级动力就会衰竭,企业家搞研发和创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有一个能激励企业家不断进行研发创新的制度安排,研发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而在一种压抑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只鼓励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而不鼓励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制度安排下,只会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研发创新的速度必然缓慢和低效。
目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资合作还极少,即使民企有强烈愿望,国企、外企也不愿意。主要原因是国企掌握市场,外资掌握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品牌。即使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外资新一轮向中国产业转移的重点,但在管道装备制造业合资合作的局面没有打开。结果是民企要生存和发展,只能去搞“潜规则”,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民企参与“潜规则”从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
即便如此,近5年,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盐山县的企业和企业家们也没有在“等、靠、要”,而是挖空心思去投入搞研发,投入搞品牌建设,投入引进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投入搞自身的素质提升。为了应对考验,众多有实力的民营(家族)企业不约而同选择了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寻找新的利润源。
“一方面,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压管件因整体产能大而面临重新洗牌;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大型输油、输气项目的产品也因石油公司照顾旗下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原因,面临‘吃不饱’的状况。”某大型民营企业负责人说。
另从某大型民营企业负责人了解到,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需求出现萎缩、价格波动较大的是中低压管件市场,产品大部分是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的管道产品;高压高材质品种、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由于利润空间大,竞争能力强,所打入工程多为国家重点项目,价格波动较小,市场需求和行情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忽如一夜春风来,盐山多家管道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如宏润重工、沧海管件、中原管件、电力管件都将注意力转向与风电、核电等新能源有关的配套设备生产。在他们眼中,随着近来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入,这一领域很可能成为盐山管道装备制造业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遭遇金融危机威胁时,正是这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有效支撑了公司的正常经营。”宏润重工负责人透露,仅核电管道一项,09年企业就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占到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1/3。
尽管如此,当地的企业家对于“新36”政策的落实,认为政策本身对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关键是要看具体落实,要看制度本身能否有一次大的调整和变革。
我们也认为,盐山产业最大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外制度的变革,制度变革与优化是盐山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产业升级的决定性要素,特别是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下,利用制度变革与优化来降低复杂系统中行为不确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盐山的产业升级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因此,需要制度变革等诸多“软”因素的保证,靠的是打破国有垄断经济势力,靠的是解除行业准入门槛。
产业升级的困惑,企业发展的困难,没有让盐山企业家群体懈怠,政府也在真心的搞战略搞规划,直面困境,寻找出路。
一方面,当地企业继续大力投入研发,向高端产品领域进军,比如核电。中原钢管,2006年以来已投入几千万元,建立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金属材料检测实验室,成为全国民营企业中第一家拥有国家级实验室的企业。“我们的标准就是国家标准。”该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刘法雷自豪地说。并且公司首开行业先河,主笔起草了“压力管道用热轧钢管国家标准”,走出了一条“卖产品——卖品牌——卖标准”的现代企业经营之路。
另一方面,盐山政府为了加快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解决创新能力问题和质量保障问题,投资上亿元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其核心就是建设国家级管道装备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目前项目正在启动。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群体思考如何在做强做大自己的基础上,也在加快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通过企业上市、股权交易融资、引进外来资本、引进外来咨询机构等方面已初见成效。
3-5年,甚至10年后,通过“新36条”的有效落实,变革制度,破除行业垄断,我们能看到,盐山的产业升级将会大大提速,盐山产业发展的商业生态将会更加健康,这是对企业家升级的最大激励和政策支持!(本文作者:郑敬普为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管理研修中心副主任、陈小永为北京海川视野家族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