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一的英语水平




 

并不准备让两岁四个月的心一过早接触英语,想先让她巩固母语。目前情况看来,李心一表现出良好的语言天赋,中文发音清晰,遣词造句也较为多样。

 

心一只有几个月,心一妈妈就开始不停地和她对话,尽量不说叠词,“猫猫,吃饭饭”之类。一有机会,就描述眼前的景物,指着各类指示牌和图案认字,路人见了无不诧异。事实证明,李心一耳闻目染,都“听进去了”。

 

我带心一散步的时候,和她玩讲故事的游戏,也就是复述刚刚发生的一切,要求有时间地点人物,比如,“今天晚上,我和爸爸在小区里散步,碰到妮妮爸爸,妮妮爸爸说他去剪头了。我说,我刚才碰到妮妮了。妮妮的爸爸就高兴地笑了。”

 

李心一如果讲不出来,我就讲一遍,让她复述,并让她回家给妈妈讲“碰到妮妮爸爸”的故事。有时候李心一会连讲四五个“故事”,情节基本准确。见李心一乐此不疲,我想,再过几年,李心一只怕是可以写小说了。

 

李心一会用很多转折词,“突然,忽然,然后,因为呀,于是”等等。平时一个人玩的时候,嘴里会嘟嘟哝哝,讲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

 

“爱丽丝在小时候成为公主以前,成为魔豆以后,遇见米奇和米妮,看见维尼熊,说,你小时候在干什么?维尼熊说,我小时候在洗手呀。”

 

这是李心一两岁三个月时讲的故事。我若是写一篇文学评论,少不得要盛赞作者的小说对话技巧,和结局的突如其来,小说技巧里称anti-climax。

 

我受到鼓舞,开始有计划地引进一点点英文。首先,避免单纯的单词学习,虽然孩子可以记住几个单词,但没有情境的配合,会很快失去兴趣。这是大多数父母在幼儿英语教育的误区。

 

我选择了动画片。有一段时间,两岁左右的李心一,只爱看米奇妙妙屋,我准备以此为契机,一开始就只放英文,让她觉得本该如此。(不管是什么动画片,必须有一部自始自终放英文,这样孩子觉得就应该这么说。比如《粉红猪小妹》也可以)。

 

《米奇妙妙屋》我很快放弃了。里面的英语语速太快,情节太复杂,没有字幕,有些我都听不懂。这样,李心一每天有两次看电视的机会,每次25分钟左右。白天是中文动画片,要么看米奇,要么看粉红猪小妹。

 

晚上是英文《花园宝宝》。花园宝宝是英式英语,情节简单重复,语言浅显,符合幼儿心理。每天,李心一睡觉前,看20分钟。从一开始就用英文,就那么几集循环,我陪着看,不时重复里面的英文。如果我出差,妈妈陪着看。心一妈妈怕心一看不懂,总想用中文给她解释。我说,“no, absolutely no!”

 

坚持了一个月,每天仅仅25分钟的英语时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里面的一些复杂歌曲,专门训练舌头和嘴巴灵活度的,心一都能朗朗上口,比如,“yes, my name is iggle-piggle, iggle piggle wiggle niggle diggle. ”以及“Upsy Daisy, here I come. I am the only Upsy one. I am the only Daisy too, Ipsy Upsy Daisy doo.一般大人都说不好,李心一可以跟着我完整唱下来,有时兴致来了,自己还要嘟哝几句。

 

看到球,李心一会直接说“the ball”。这和家长指着球,问“球的英语怎么说”,回答“the ball”,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一次,去一个餐厅吃饭,外婆抱着心一,急急地过来问我,“提提佛,是什么?”李心一脸焦急。看来这交流障碍,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只要我们听不懂心一的话,询问久了,那小嘴就眼看要瘪了。我抬头看见一只鹦鹉,明白李心一说的是“tittiffers”,《花园宝宝》里一群鹦鹉的总称。李心一听了,如释重负。

 

于是,外婆跟着李心一,也学了些怪怪的人名,跟米奇,黛西,布鲁托等等还不一样,比如Iggle-Piggle,Uppsy Daisy,Tombliboo,Ninky Nonk,Makka Pakka。外人听到外婆用武汉普通话说着稀奇古怪的英文,不由侧目而视。

 

李心一刷牙,会自己说,“up and down ,side to side.”虽然不知单个词的意思,但了解情境。这样的语感,也就够了,至少以后对英文不会陌生,产生畏难情绪。看着李心一一本正经指着两行字,逐字逐句地认,“花-园-宝-宝”,“In the Night Garden”中英转换自如,我笑逐颜开。

 

花园宝宝每集最后有一句话,“isn’t that a pip?”我学了这么多年英文,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字典里都查不到。问了个英国人,说他们小时候老人讲故事,总以这句话结尾,相当于“多有趣的故事啊”。

 

李心一每次听到里面戏谑轻松的声音,“isn’t that a pip?” 也跟着格格格,笑倒在床上,满意地叹道,“搞笑!”

 

我听了,暗抽一口凉气,“此人翻译功夫,绝不在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