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中国经济怪才张五常批驳李稻葵教授的文字,甚感有趣。张老教授大约是对小李教授的出言风格,立意标准和职业身份进行了批驳,怪责李稻葵教授关于房价高涨推升经济泡沫论的观点没有理论支撑,并以美国的诺奖级大师们的理论规范中找不到相关论点为由进行批驳。同时对李稻葵教授跻身央行货币委员的身份发表观点,会对市场产生干扰进行批驳。五常教授可有点倚老卖老的味道也。
同样师承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两位重量级的经济专家,为何会有对中国楼市不一样的观点?吾等门外汉自是不懂。惟有内行能看懂吧。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外相上,对于中国楼市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在理论界可能会有相当不一致的想法和争议。
中国经济的命脉可不能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手中,西方枯燥而量贩式的经济学思维,从来也根本不可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经济发展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地进行。这基本就在中国文化之宗的周易哲学思维体系中。经济学家们,大约是不关心中国易学的。因为中国经济学家害怕失去理性思维的约束而丧失其赖以生存的分析框架——但是,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框架真的能够解决经济本质问题?大多不过是过后方知,做些局部防范和事后修修补补的工作。宏观经济需要的是预判性,不是逻辑推理。没有预判,就没有约束。美国的金融危机周而复始地进行了300年,并引发两次世界大战,这些代价和社会成本,可能不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问题。经济学家关心的是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行为上讲,纠正错误的成本远远高于开发项目的成本。我们再静观这些经济学家们的思维争议的时候,总是提心掉胆地忖度这些经济政策影响权威们,是否可以争鸣和管理好中国的宏观经济。现在看来,是需要建立适合中国的经济思考范式的时候了。需要用到新的均衡手段,去平衡纷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更需要中国的人文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去好好辅助这些经济学家,建立科学而规范的作业流程。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了。
基于此,再次赞美一下胡温政府大力度倡导振兴华夏文明的政治创举。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延续至今的博大精深的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