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鸠山还表示要继续担任首相,6月2日突然宣布辞职,告别了他8个半月的首相生涯,也成为日本第4位任期不满一年即下台的首脑。(6月2日 中新社)
鸠山辞职一事,再一次证实了日本不过是美国手中的一个玩物,尽管你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如何走在国际前列,可在国际上的地位却软弱得如孩子。另一方面,日本民众对于改革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有钱之后考虑的是如何挺直腰杆,摆脱美国的枷锁。
鸠山当选和辞职,都为一句话——“将普天间美军基地迁移到国外”。8个月前,打着“政治改革”旗帜的他,以反对党领袖的清新形象被簇拥为首相。鸠山自己也是踌躇满志,想为日本做点事,一上台就硬碰硬,要美国人搬。美国人没把他放在眼里,况且这基地非常方便监视俄、朝等附近国家的军事活动,一旦搬走,意味白宫失去亚洲的主导权,甚至可能伤及美国本土的战略安全。一路“斗争”下来,鸠山支持率由上任时的70%跌至17%,自己不想辞,政党都会逼你辞。
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一直对外称为“美日同盟”,其实就是一块光鲜的幌子。日本这50年来,也一直试图摆脱“保护者”美国,不再做“政治侏儒”。但一个《日美安保条约》,一个《广场协议》,牢牢拴住了日本在军事和经济中的手脚。美国一旦认为威胁到自身利益,就会把危险转嫁给日本。此次鸠山挑战的是《日美安保条约》,话放出去了,自己胆弱了,民众伤心了。亲美,自己抬不起头,总长不大似的,被亚洲其他国家都瞧不起;不亲美,又没有足够的底气去碰撞,刚刚试探一下,就得下台。这也是一个没有完全政治独立国家所面临的困惑。民众对成为“正常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政坛却无法适应这种变革,无法在国际上站住脚,结局就是不停变换领导人,以求安抚民众,换来一时的平静,然后再继续带着希望上台、带着失望下台的循环中。
“短命首相”于是成了日本无法启齿的“特色”。首相通常是党内派系利益平衡的“产物”,利益失衡就得换人,成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业。
不过日本政局也有一个好处,乱局并不是很影响社会稳定。这得感谢政治家和公务员/官僚系统是分开的。公务员/官僚系统一直稳定运作,政治争夺如何激烈,也不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国家机器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