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下面回到正文,“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我们如果以为修道,就是要远离人群,远离人世间的社会生活,那就不可能真正修道。这句话对于目前许多修行人来说,是一个警醒。大家总觉得有一个道可以让你去修,有一个佛可以让你去成,所以,很多人才会离群索居修道或者到处去求道求法。
“为道而远人”的这个“人”字,一方面是指社会人群,另一方面也指修道之人本身。现在,成都学佛的群体比较多,往来成都的大德高僧也比较多,天天都可以听到哪个大活佛、哪个高僧大德又到成都了。很多人于是趋之若骛,每天都忙着去见大德高人,希望得到高人加持,希望求得一个即身成佛的法门。其实,这些都是妄想执著的毛病,没有真正把“道不远人”的道理坐实。《中庸》一开头就说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大本和达道都在这里啊!大家说在哪里?就在我们“喜怒哀乐之未发”的这个“中”里,就在我们“发而皆中节”的这个“和”里。我们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呢?为什么还要心外求法,到处寻枝摘叶呢?
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本,没人能够逃脱它的手掌,也没有人能够把道抓住,玩弄于股掌之间。禅宗说这个东西是“千金难买,分文不值”。千金难买,是因为没有人卖,也没办法卖;分文不值,是因为人人都有,个个现成。所以,我们在学修之中,要有“道不远人”的这个定见,只有对这个确信无疑,修行才能上道。修道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你心头的喜怒哀乐打理好,把你心中冒出的七情六欲收拾住。除此之外,哪里还有什么佛可以求?哪里还有一个道可以修?《中庸》这两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天底下所有修行的道理,都逃不出这两句。什么无上大法,什么丹经要决,好像得到了会如何如何,修习了会怎样怎样,我在这里说破了,都是人家在逗你玩儿!
当然,如果你有这个缘分,遇到了真正有成就的高人,人家逗你玩儿,你也愿意跟着他玩儿,吃他那一套玩儿,那么玩着玩着,你的妄想执著的习气就可能悄悄褪去,最后会把你引到最高妙、最究竟的地方。但话又说回来,这个最高妙、最究竟的地方在哪里?无非就是这个中、和,最终还得回到《中庸》这儿来。
佛经里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只要把我们四处攀缘的心,把我们成天的胡思乱想停歇下来,菩提大道的全体就显现在你面前了。
我以前和几位师兄一起听师父讲《金刚经》,师父正讲着,就飞过一只苍蝇来。有个师兄觉得讨厌,就左打一下右打一下。师父一见就停下来说:“怎么才能让这个苍蝇不捣乱?”有个师兄马上就站起来去拿苍蝇拍。师父马上制止说:“坐下,你拿拍子打个死苍蝇有什么用?”这个师兄就没搞懂了,死苍蝇没用,难道活苍蝇有用啊?师父扭头问我:“你说该怎么办?”我说:“不理它,它就不乱跑了。”师父笑了一下就继续讲经,后来大家也没觉得苍蝇在捣什么乱。这位师兄不明白,其实师父提问的时候,已经是偷梁换柱了。我们心里的杂念、妄想,就跟这只苍蝇一样飞来飞去,总是影响我们的内心。面对这个烦恼妄想,你去追它、打它有什么用?相反,你把烦恼妄想当真了,它就真的会起作用,会跟你没完没了。
所以,烦恼妄想来的时候,只要你不去理它,它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即便是很大的烦恼来了,只要你能认识烦恼本身的虚幻性质,它就奈何不了你。人生哪里有什么过不去的烦恼啊?几十年前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你,几十年以后,你也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哪有什么真正的烦恼?连你这个人都是白马过隙,如梦如幻,更何况因你而起的烦恼了!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这里孔夫子就引用了《诗经》的句子,来比喻修道的人就如同“执柯伐柯”。砍木材的人,你手里握着斧头,要把一根木材削成一根斧头柄,当然就是“其则不远”。你只要照着手上斧柄的样子,去一模一样削制出来就可以了。模型就在眼前,很简单。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容易产生错觉,斜眼一看,会觉得手上拿着的这个斧柄,和要削制的“那个”差别很大,总想找人画张图纸,然后再照着图纸来施工,才觉得踏实。这就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反而弄得更加麻烦。“郑人买履”的故事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宁愿相信尺寸图样,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为道而远人”的这个“人”字,一方面是指社会人群,另一方面也指修道之人本身。现在,成都学佛的群体比较多,往来成都的大德高僧也比较多,天天都可以听到哪个大活佛、哪个高僧大德又到成都了。很多人于是趋之若骛,每天都忙着去见大德高人,希望得到高人加持,希望求得一个即身成佛的法门。其实,这些都是妄想执著的毛病,没有真正把“道不远人”的道理坐实。《中庸》一开头就说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大本和达道都在这里啊!大家说在哪里?就在我们“喜怒哀乐之未发”的这个“中”里,就在我们“发而皆中节”的这个“和”里。我们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呢?为什么还要心外求法,到处寻枝摘叶呢?
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本,没人能够逃脱它的手掌,也没有人能够把道抓住,玩弄于股掌之间。禅宗说这个东西是“千金难买,分文不值”。千金难买,是因为没有人卖,也没办法卖;分文不值,是因为人人都有,个个现成。所以,我们在学修之中,要有“道不远人”的这个定见,只有对这个确信无疑,修行才能上道。修道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你心头的喜怒哀乐打理好,把你心中冒出的七情六欲收拾住。除此之外,哪里还有什么佛可以求?哪里还有一个道可以修?《中庸》这两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天底下所有修行的道理,都逃不出这两句。什么无上大法,什么丹经要决,好像得到了会如何如何,修习了会怎样怎样,我在这里说破了,都是人家在逗你玩儿!
当然,如果你有这个缘分,遇到了真正有成就的高人,人家逗你玩儿,你也愿意跟着他玩儿,吃他那一套玩儿,那么玩着玩着,你的妄想执著的习气就可能悄悄褪去,最后会把你引到最高妙、最究竟的地方。但话又说回来,这个最高妙、最究竟的地方在哪里?无非就是这个中、和,最终还得回到《中庸》这儿来。
佛经里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只要把我们四处攀缘的心,把我们成天的胡思乱想停歇下来,菩提大道的全体就显现在你面前了。
我以前和几位师兄一起听师父讲《金刚经》,师父正讲着,就飞过一只苍蝇来。有个师兄觉得讨厌,就左打一下右打一下。师父一见就停下来说:“怎么才能让这个苍蝇不捣乱?”有个师兄马上就站起来去拿苍蝇拍。师父马上制止说:“坐下,你拿拍子打个死苍蝇有什么用?”这个师兄就没搞懂了,死苍蝇没用,难道活苍蝇有用啊?师父扭头问我:“你说该怎么办?”我说:“不理它,它就不乱跑了。”师父笑了一下就继续讲经,后来大家也没觉得苍蝇在捣什么乱。这位师兄不明白,其实师父提问的时候,已经是偷梁换柱了。我们心里的杂念、妄想,就跟这只苍蝇一样飞来飞去,总是影响我们的内心。面对这个烦恼妄想,你去追它、打它有什么用?相反,你把烦恼妄想当真了,它就真的会起作用,会跟你没完没了。
所以,烦恼妄想来的时候,只要你不去理它,它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即便是很大的烦恼来了,只要你能认识烦恼本身的虚幻性质,它就奈何不了你。人生哪里有什么过不去的烦恼啊?几十年前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你,几十年以后,你也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哪有什么真正的烦恼?连你这个人都是白马过隙,如梦如幻,更何况因你而起的烦恼了!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这里孔夫子就引用了《诗经》的句子,来比喻修道的人就如同“执柯伐柯”。砍木材的人,你手里握着斧头,要把一根木材削成一根斧头柄,当然就是“其则不远”。你只要照着手上斧柄的样子,去一模一样削制出来就可以了。模型就在眼前,很简单。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容易产生错觉,斜眼一看,会觉得手上拿着的这个斧柄,和要削制的“那个”差别很大,总想找人画张图纸,然后再照着图纸来施工,才觉得踏实。这就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反而弄得更加麻烦。“郑人买履”的故事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宁愿相信尺寸图样,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其实,我们经常也会被自己的感官所欺骗。比如写字的时候,一个字多写几遍,往往就觉得好象有点不对了,怀疑是不是写错了。我们早上起来照镜子,你慢一点多照一阵,就觉得镜子里的人变得陌生起来,就会产生幻觉,觉得镜子里的人也不像自己了。
对于学道、修道的人来说,你之所以不能得道,不能得解脱,最大的问题,也是太相信自己的感官,不相信自己的心。结果,自己的心就被眼耳鼻舌身意所骗。祖师爷明明告诉你“即心即佛”,你当下的心就是佛,但自己就是信不过。我当下的心就是佛吗?那我为什么心里还有那么多烦恼?为什么没有开天眼?为什么没有他心通?为什么不能放光动地?总之,就是不能信自己的心,就是要被那些感官和知见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