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无心插柳中参加了一次汽车“团购”,居然真的有惊喜。这次经历,对我以往的购车观念不亚于一次“刷机”。
我所知道的团购
最早接触汽车团购是在2004年,彼时,吾国的车市还不似今天这般火爆,汽车动辄打8折、9折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要是托人找找4S老总,最多便宜一两千。但本地某大型国企职工集体购买轿车,一次就出了上百台,每台优惠两三万。
当时团购的车型是一汽大众的高尔夫4和上海通用的凯越。要是参照今天的车价,别说每台便宜两三万,就是优惠再翻一番,也不见得是什么心动价——凯越当年的售价差不多15万起,现在的新凯越起步价不过10万。但当时的团购确实让旁人艳羡不已,因为确实是“集团购买”,只有团购单位的员工有资格参加,闲杂人等不得靠近;4S店还须煞有介事地核实身份,然后专门向厂家申请政策,确实优惠额度。
看着眼熟吧,虽然是做买卖,没有政府的掺和,但怎么看也有计划经济的影子。而且,团购活动只针对特殊人群,普通百姓无缘享受这么大的优惠,因为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强势的集团。这时候,团购看起来象先富起来的行业的一种部门性特殊待遇。——这个时候,团购的本来意义体现得很清楚:集团购买。
此后,又看到一些“行业性”团购,比如对教师、公安等特殊人群的专门优惠,这种团购,至少也要象征性地核实下身份。
再后来,老百姓们也开始尝试着拉帮结伙,凑人去跟4S店讨价还价;再后来,一些媒体和广告公司充当团购掮客,在4S和买家中间保媒拉线;再后来,4S店索性赤膊上阵,借团购之名行降价清库之实。——这个时候,团购已经不是集团购卖,而成为一种促销手段。
一部团购史,就是一部中国车市变迁史,是一部买卖双方力量对比变化史,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的有力见证。
我所亲历的团购
一日,偶然在电视屏幕下方的游动字幕上看到一条信息:本地某日系牛B品牌4S店搞全系团购,其中包括我一向关注的某著名“精品小车”,团购时间就在上周六。
由于对品牌过度自信,此车官价奇高,但买家们偏不认账,所以销量奇小。在商家与买家的博弈中,商家节节败退,此车终端优惠动辄过两万,性价比甚至超过了多数自主品牌。只是厂商怕损伤品牌形象,即使终端大出血,也不愿意大加声张,颇有些打碎牙往肚里咽的意思。——而这样种有苦说不出的做法使得此车虽然降得比较惨烈,但还是没能引起多大关注。
不过我倒一直关注,一直想着抽准时机抄个底。
从2008年到现在,此车终端价起起落落,各地不时曝个团购最低价,多的时候高端车型突破了3万(限于顶配车型),两万左右的优惠时不时的就会在某地出现。今年以来,以北京地区的团购价最低,年初优惠幅度到了两万二,四、五月份到了两万五,个别店甚至突破两万八,现在又回落到了两万二、三。
以我的判断,今年的车市增速放缓,库存持续增加,此车优惠幅度极有可能突破三万。为了及时全面地获取情报,我在网上见到此车的团购就报名加入,QQ上也多了几个“团长”,手机上存了好几个北京4S店销售员的电话。
我静观其变,等待北京地区优惠新高度的出现。本地离北京不算远,我时刻准备着,只要心仪价格一出现,就杀将过去,轻取一辆。
之所以盯着北京,是因为本地的优惠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撑死了一万多,破两万基本无望。而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的中心,更是以惊爆价叠出,成为全国汽车团购者的圣地。在我报名参加过的团中,不乏安徽、江苏等地千里走单骑进京提车的朋友。
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北京,看到当地的这条团购信息时,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兴趣。不过,在搜集信息方面,我一向有“一个都不能少”的癖好,所以还是先打电话报了名,并试探着从销售员嘴里套情报。给我的初步印象是,这家店优惠过两万是没问题的。这一下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此时北京地区的优惠也不过是两万二、三的样子,本地能有此等优惠,也算是破天荒了。
于是我密集关注此事,终于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了一个贴子:现在石家庄团购雅力士优惠2.6(万)合适吗?。我立刻设法跟组织者联络,经确认,确有此事,但跟某4S店组织的团购活动不是一回事儿。这个团购是一个想买车的女孩自己牵头组织的,已经跟将要组织团购的这家4S店谈到优惠两万六,不附加条件,参加团购的人数有七八个,据说再凑些还会再有千元优惠。
听她言不由我暗暗盘算,直觉告诉我,机会要来了。于是上周六,我准时去赴4S的百鸡宴。
当天,4S店里聚拢了几十个买家,分别冲着三个车型而来。百鸡宴上有各种糕点、水果和冷饮,这些当然不是主角,真正的大餐是由4S店请的主持人操盘的三个回合的砍价。不过,明眼人(比如在下)看得出,这都是4S店自导自演的过场戏。砍价开始时,我就向旁边跟我想买同一车型的买家发布预测结果:最终优惠两万六。
没有任何悬念,团购活动主持人和店里的负责人一唱一和,一次次做咬牙大出血状,此车的优惠幅度从首轮的两万二最终落到了第三轮的两万六。(看看,事先搞搞情报还是有好处的)
这个两万六是这家店此前已经放出的优惠力度,我今天有备而来,目标是借店家活动之势,一举搞到两万八以上。我的优势是,已经掌握了此店的底细,初步具备了谈判的基础;我的劣势是,事先没有与团购参与者取得联络,到现场才发现,买家一方基本都是各自看到广告后来的,明显缺乏组织性。
也许是店方觉得自己放出的优惠幅度足够大(可能已经是近期全国最优惠的价格),自信得过了头,也许是缺乏组织经验,三轮砍价结束后,他们居然放弃一切游说、动员活动,静等买家签单。
趁此机会,我紧急召集十余买家开了个小会。首先,表达了对优惠幅度的不满,申明最低要到两万八以上的原则;其次,强调了一下组织纪律性,提议大家共进退,不能轻易变节。
大家正对4S店的托大感到不满,一旦找到组织,马上纷纷表示要团结一致斗争到底。
我们找来店方人员开始谈判,但得到的答复是,这已经是最大的优惠了,店里已经赔了不少钱,不可能有更多的优惠,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
人多力量就大,胆色就壮,大家七嘴八舌地指责店里没有诚意,说来说出,有的同志情绪激动,发出了“大家都别买了,不如到北京参加团购”的号召。
也许是受了这种提议的启发,某同志立刻致电本城另一4S店,并借此店搞活动之势打压对方,居然成功地把优惠忽悠到了两万七。几个临时团购小头目偷偷商议一下,正式照会此店,声称另一家店已经答应优惠两万八,再赠一些装具。
这一招用得妙,此店怕好不容易吸引来的买家被对手挖走,同意了两万八的优惠,但装具赠不了。小头目们看欺诈得手,顺势敷衍一下,就同意让大家签单了。
不料,此时又节外生枝。签单时,很多买家发现,由于只能选择店家库存和在途的车子,自己想要的颜色没有,只能改其它颜色。(对于团购,店家并不接受预定,由此也可以看出,店家确实有库存压力,组织团购是为了甩库存。)
无奈之下,又与另一家店联络,惊喜地发现他们库存更多,车型和颜色十分齐全。于是,我等又抬出此店优惠打压对方,并透露出只要对方再让一小步,这边的买家就集体反水,投奔过去。
对方并没有马上给答复,但过了一会儿,消息传来,现金优惠两万八,可以赠一些装具。(事后得知,该店为此事临时召开紧急会议,十分钟之内就定下“不惜代价拿下这批客户”的方针)
这时,除个别正好有心仪车子而下单的买家,其余人聚众呼啸而去,走的人至少三分之二。
到另一家店,小头目们故伎重演,几次做出返回的架式,成功地再下一城,最终取得了现金优惠两万八千五,再赠全车贴膜和地胶的成果。
我所总结的团购技巧
这次实战来得比较偶然,但却意外地创造了一个本阶段本车型全国优惠的纪录(至少在我掌握的情报体系中是这样)。总结下来,成功的团购有以下要诀:
一,一定量的库存是团购的前提。我们这次买的车比较冷门,厂家每月都要向4S店压一定数量的货,但4S想卖出去比较困难,于是形成一定的库存,只好择机甩卖。要是畅销品种,即使有所谓团购,也便宜不了太多钱(本次团购的车型中,有一款是30多万的城市SUV,由于销量较好,每台只优惠一万四)。
二,情报工作是团购的基础。尽可能了解目标车型的销量计划、月销售数字、库存情况(听上去比较专业,其实网上检索一下就有结果),并据此判断出手的时机。如果嫌麻烦,就直接关注网站或论坛的团购信息,跟着不怕麻烦的人也有肉吃。本次团购貌似仓促,但本人对此车的销售情况和各地的优惠情况关注长达一年之久,以此等情报跟JS谈判,有理有据,比较容易震慑对方。
三、忽悠是团购的技巧。团购要想拿到心动价,必须挑动店家斗店家,借同品牌各4S店之间的竞争从中取利。各4S店都想了解对手的情况,但彼此之间不可能有直接的沟通渠道,这时,就要巧妙利用这种微妙的关系,大胆忽悠,反正吹牛不上税,忽悠不犯法。
四、团结是团购的柱石。团购的力量在于集体的力量,凑到一定的人数就是跟JS谈判的最大本钱,哪家店都怕这么多人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所以,要是参加团购,就要有组织纪律性,服从指挥、共同进退,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