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小沈阳火了,赵本山发了,刘老根大舞台开进了北京前门东大街。
赵本山、二人转不是以一个艺术品种而是以一个炙手可热的“摇钱树”的形象冲击中国公众的思想与情绪,一时热议如潮。
不少媒体称刘老根大舞台开进北京,标志着东北二人转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门类进入主流娱乐圈,就好比当年的徽班进京,使京剧代替昆曲成为国粹。
也有不少人觉得这个声称洗去东北二人转粗俗、黄色、自虐、丑化的“干净”二人转更像一个暴发户,带着满脚的泥巴甚至牛粪,套上西装改头换面,很难平衡“清雅的无趣”与“俗鄙之搞笑”。
本文不想讨论二人转的前途与内容。但中国近30年的改革史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几乎所有以高雅(或诸如此类)名义对新生商业形态的怀疑、嘲讽、打击,最后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落伍者,被浩浩荡荡的商业潮流淹没。
原因很简单:人们群众需要一点自发的娱乐,成本不要太高、也不需要哪个组织来安排。
即使小沈阳只会用他的“小沈阳腔”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唱一些听过800遍的歌,但观众还是乐于听他说、唱1小时、2小时、甚至不要停:这个现象本身难道不就说明了问题的本质了吗?
拜《蓝海战略》一书的介绍,太阳马戏团成为蓝海战略的代表案例(年收入高达25亿美金),间接扩大了太阳马戏团在中国的知名度,2007年太阳马戏团的“神秘人”项目来到上海,成为当年上海最火爆的娱乐节目,演出60场,上座率达到80%以上。
而上海本地已经演了5年多的上海旅游精品节目《ERA---时空之旅》超级多媒体梦幻剧默默耕耘,却没有太阳马戏团这样的话题性与火爆场面。
作为一个行业咨询人员,我们也不想重复记者们的报道与评论,而是将我们从商业角度的分析观察得出的结论与大家分享,那就是:刘老根大舞台成为中国的太阳马戏团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但还需要完善“充分条件”。
为什么我们认为刘老根大舞台将成为中国的太阳马戏团,而不是已经火爆很久的同在前门的郭德纲的德云社、上海现在风生水起的周立波海派清口呢?
说刘老根大舞台可以成为中国的太阳马戏团,原因在于通过对本山传媒集团“全价值链”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成为本山集团收入与盈利来源的正是巨大的且呈现火爆增长的刘老根大舞台票房(2008年据披露票房收入达1亿元)。
这个现实说明是刘老根大舞台,而不是赵本山、小沈阳的小品、或者赵本山的影视剧系列,不仅是收入与盈利的主要来源,而且具备了规模化复制的商业模式,“刘老根大舞台”已初步完成了独立的产品、渠道、品牌、组织体系的建立。
从商业角度看,当一个项目(产品或服务)越过早期成长阶段的瓶颈(知名度低、现金流低、渠道不健全、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核心团队没有形成等),被顾客接受并开始呈现现金流规律性流入的时候,就进入第二阶段规模化复制阶段,而规模化复制阶段完成后,意味着该项目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剩下的是运用资金、品牌、管理、组织等手段去完成快速的大规模扩张,冲向品牌的辉煌期。
其次,刘老根大舞台具备了进行“规模化复制”的独立娱乐产品形态:
第一,刘老根大舞台从品牌上看可以成为独立于赵本山,甚至超越传统二人转的新的舞台表演形态。
此言一出,想必很多人会质疑:没有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还能火吗?不是表演东北二人转,刘老根大舞台演什么呢?
这些疑问都对,但我们反问一下:刘老根大舞台就必须且只能演东北二人转吗(就算是赵本山所谓的干净的东北二人转)?如果在刘老根大舞台上出现一点别的表演形态,必然郭德纲式的相声、周立波式的清口、太阳马戏团式的马戏、严顺开式的滑稽剧,等等,观众就一定不喜欢吗?
其次,没有赵本山就没有刘老根大舞台,但再过50年后没有赵本山、没有小沈阳,刘老根大舞台就一定会消亡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刘老根大舞台有比赵本山、小沈阳、二人转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生存土壤:这就是中国9亿的农民、占70%广袤国土的农村天地!
第二,刘老根大舞台从产品上看具备了快速规模化的所有要素。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几个精品娱乐节目:德云社、时空之旅、周立波海派清口等,不需要太高深的分析,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些艺术节目(或项目)都很难快速“做大”。
主要原因是去德云社、看海派清口都是冲着郭德纲、周立波个人去的,而刘老根大舞台里,赵本山渐渐变成招牌(赵本山自己甚至已经在有意识地这样做),小沈阳成为快速吸引眼球聚集人气的明星。
这也就是说,至少是现在的情况,大家去刘老根大舞台,如果有小沈阳在,没有赵本山也不是致命的缺憾,而小沈阳本人并不需要象周立波那样一个人表演2小时,串场30分钟或占到整场演出的30%,观众虽然有点余味未尽,但也不至于彻底失望。
第三, 刘老根大舞台从渠道上看已经具备了可盈利、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刘老根大舞台据披露已经开了9家,每家每晚的票房收入约20万元,基本上充分挖掘了“赵家班”从《刘老根》、《马大帅》、《一村之长》、《乡村爱情》、《乡村名流》、《关东大先生》等电视剧里培养锻炼出来的核心明星表演团队的能量:每场刘老根大舞台的基本人员配置是1个核心明星+3--5个二线明星(上过赵本山电视剧露过脸的)+学员级二人转演员10--20人,跑龙套3-5人,一台100—120分钟的戏就基本上成形了。
那么以马家班(本山传媒集团)现在100多人的二人转演员阵容,应付9个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虽然有点紧张,但由于剧场主要分布在北方-东北一线城市,人员之间的调动、轮换还可以保持各舞台剧目的更新与轮转。
由于9家刘老根大舞台的全部投入运营,2009年刘老根大舞台的票房预计可能达到3--5亿左右,这将成为中国娱乐史上的大事件:冯小刚与华谊兄弟传媒用了近10年时间打造了冯小刚导演贺岁片累计10亿票房收入的传奇,刘老根大舞台不仅很有可能打破这个娱乐产品票房记录,更有可能成为每年创造5--10亿稳定现金收入的娱乐形态!
从1亿起步,3亿也好,5亿、10亿也好,赵本山倒是显得气定神闲:毕竟这些项目、节目、演员无不侵透了赵本山的心血。
但是,一个年票房收入从1亿到10亿级的跨越,需要更多精细的路径规划与清楚的商业元素界定的,本山集团需要主动地去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商业战略规划,。
赵本山已经意识到需要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的方法来管理“本山传媒集团”,聘请职业经理人打理,甚至自掏60万元去商学院进修EMBA课程。
确实,集团运营管理也好、二人转艺术形式的创新、二人转演员的培训、本山传媒集团的产业化运营、电视剧的策划与拍摄,等等,都是摆在赵本山及其经营管理团队面前的巨大而繁重的工作,并不会轻松。
实现上述的目标,还有很多路要走,甚至还有谁也无法预知预测的“黑天鹅”可能戏剧性地改变赵本山、小沈阳、刘老根大舞台、本山传媒集团的命运,就像最近的“周立波太太”风波带来的冲击一样。
但我们相信只要赵本山不要失去支持其成长壮大的“灵魂”,就不会出现飞龙、三株、巨人式的瞬间冰消。
什么是赵本山之魂呢?
我们认为,是对中国农民、中国农村的本真、深厚的爱与感恩!
写于2009年12月
博纳睿成 史贤龙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