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之《知北游》第五讲 敢问道在何方


禅说庄子之《知北游》

第五讲  敢问道在何方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东郭先生向庄子问道

 

“东郭子问于庄子”这一段呢!学禅宗公案的人也不陌生,南阳慧忠国师答有些人的问,和《庄子》这则公案如出一辙,洞山祖师在参访的时候,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是古佛心?”他也回答不了,他就去参沩山禅师,沩山祖师不给他说,又找了几位禅师都不给他说,最后到了云岩禅师才给他说,所谓的说也等于没有说,最后才使洞山祖师有所开悟。

唐代南阳慧忠国师,他可是六祖大师的弟子呀!活了一百多岁,马祖时他还在世。有人问“如何是古佛心?” 南阳国师就说:“墙壁、瓦砾是”,就是石头、瓦块是。那个人就很惊诧,“那些石头、瓦块怎么会是古佛心呢”?国师说:“当然是古佛心”。那个人不服气,就甩了一句话来,“那石头、瓦块能不能说法给我们听呢”?慧忠国师就说:“怎么没说呢?不间断地在说啊!说得很热烈呀!”墙壁、瓦块说法,与古佛一样的,而且是不间断的说,说得非常热烈。那个人就说:“我怎么听不到呢”?慧忠国师就说:“你听不到是你的事,并不妨碍古佛现在说法”。那人又问:“那么祖师你听得到吗”?慧忠国师说:“我听不到”。这个和尚就说:“算了,你都听不到,还来哄我。你既然都听不到,你又怎么知道石头、瓦块就是古佛心呢”?他就说:“幸亏我听不到呀!如果我听得到,我就不会在这里给你说法了”。所以这些道理我们在平常学禅宗的公案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个公案的来源,实际上这个公案的来源也就是从《庄子》中来的,也就是“东郭子问于庄子”这一段中来的。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呀!就是我们天天都在谈论道、讨论道,但是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庄子的回答也很简单,“无所不在”。大家都知道大道遍一切处,用佛教的话说“真如法身遍一切处”,我们的真如佛性遍一切处,哪一处又不在呢?再用佛教唯识学的话说阿赖耶识无处不在、涵盖宇宙,因为阿赖耶识具“一切种”,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的一切一切都蕴藏在其中。它又把我们自己变为“见分”和相分”两部分。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相分”,我们的精神内容也是我们的“相分”,所以这个就无处不在。那么我们的“见分”呢?这个能知能见的主观精神,更是如影随形与我同在,当然也无处不在。东郭子听庄子说无所不在就很不服气,就说:“你说无所不在,你要拿点证据出来,你要给我们证明一下,你所说的道无所不在,究竟在哪?你要通过论证,最后让我们达到共识,我们才能认可”。

这个“期而后可”,严格来说现代科学技术、这些形而下的东西,都是必然要通过实验的过程,通过论证的过程,才为大家所认可。我们不要小看“期而后可”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我们怎样使自己所作所为能够让别人“期而后可”,现在认可一个人也并不容易,也不是听哪个人吹一通,也不是被哪个人忽悠一次你就觉得他就是对的了。

我们一定要“期”,通过考核、验证,用禅宗的话说就是“勘验勘验”,你才能达得到人们的认可。东郭子总想把大道具体化,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把握,或通过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够认识,他是想达到这样一个期望值。我们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来就,对道的感觉都是处于这样一个状态的,很少有人能超过这个“期而后可”状态的。现在不管是学禅宗的好,还是学密宗的也好,某法师最近要去新西兰去会一位超级大师,他几岁出家,在缅甸一禅、二禅、三禅、各种次第全部修炼完毕,现在才二十几岁,已经是“伟大的”“金刚上师”,而且是八方布道说法。这位法师要去“勘验勘验”,看能不能达到“期而后可”的感觉。因为他“完成了”各种次第,他完成了南传佛教、包括大乘佛教的所有次第,很了不起,是不是就真的了不起呢?让那位法师以他的慧眼去勘验勘验。

东郭子要庄子把大道的具体性、实在性给指出来,庄子也毫不犹豫就说:“在蝼蚁”。这个就像禅宗打机锋一样的,“如何是佛”?你要给我指出来嘛,在哪里?就看你机锋快不快,当然,庄子是机锋敏捷,马上就说:“在蝼蚁”,当然东郭子就不服了,说:“何其下邪”呀!嗨!道嘛!何其伟大、多么崇高的,怎么成了屎克螂、蚂蚁之类的呢?屎克螂、蚂蚁是道吗?庄子就说:“你嫌他不高是吗”?那么在“在稊稗”,也就是说稻田里的稻谷和稗子,这个也是道。东郭子一听,怎么这个道越来越下了呢?他就说:“这个还不行嘛!怎么越来越不像话了”?那么在“在瓦甓”,石头、瓦块就是道。

东郭子一听就晕了,你怎么越说越下了呢?越来越麻烦了呢?庄子就更不客气就说:“在屎溺。东郭子不应”。东郭子一下就傻了,晕了!或者是发脾气了。这个“不应”有多种说法,也可能是晕了,也可能是被忽悠倒了,也可能是发脾气拂袖而去了。我们从这里看实际上在禅宗里边很多公案,“如何是佛?干屎厥”,“如何是佛?麻三斤”,我们看这些语脉,这些对道的感觉,其实《庄子》也有“言语道断、截断众流”的风范,可惜!东郭子没有这样的感觉,拿禅宗的话来说他还不是“上乘根器”。当然现在很多人也未必是“上乘根器”,你真正认认真真地说法,人家也不信,总是要在次第法门中去感觉一下,要抓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本来这个心里空荡荡的感觉是个好事,但是自己却要把这个感觉当成是一个包袱背上,总要在自己手里抓一根稻草,才觉得安全,才觉得踏实。庄子说了一番以后,看到东郭子不应机,当然还有所说,下边庄子就接着给他说了。

 

先秦的时已有注水猪肉了吧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你所问的这些,你要想“期而后可”,要想了知道的本质或道的本源,但你自以为是的、想知道的并不是大道的本质和本源。

庄子就举例“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市场上的官员检测屠户猪的肥瘦,怎样检测猪的肥瘦呢?现在注水猪肉也多,你看到猪是胖胖的,那到底是真肥还是假肥说不清楚。可能在先秦的时候已经有注水猪肉了吧!但检查猪肥瘦真正老练的人,他不会在头上检查,也不会在肚皮上检查,也不会在大腿上检查。他是顺着大腿向小腿上去看,小腿上灌水灌不进去,灌气也灌不进去。到了和猪蹄子连结的部分,如果也很实在、结实,捏着肉墩墩的,那么就说明这头猪很健康。小腿的部分是猪运动最多的地方,以前养猪可能放敞猪的多一些,不像我们现在都是集约化养猪。只要小腿结实,那么大腿也一定结实,膘也一定长得好,所以“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呀!越向下看才能够准确地把猪的健康、肥瘦拈拿准,大道有时高高在上,但是最高的也就是最低的,最低的恰恰能够体现最高的。

所以“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这里我们不要去计较大道在什么地方?特别是修佛法的人总要在某个次第上去认证,认证这个如何如何?如果没有认证就认为没有资格进入下一个环节,那么也就与东郭子犯的错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小学生也不是每个都必须一百分才能升级,只要不是五十九分、有六十就可以升级,七八十分也可以;九十几分也可以。中学升大学当然现在这个指标有些严,好像必须要多少多少分!清华、北大不一样;四川大学不一样;二级学院的分数又不一样;但是这些你说,哪个是死杠杠?只要你有钱,清华、北大一样可以走进去,现在你只要有几十万块钱,就可以上个老板培训班,学他个一年半载的,并拿张文凭。你说到底哪个环节是需要的?每个环节都是虚设在那的,有这个环节,但这个环节当不得真,真理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大道不在这些地方停留。

尽管如此,一切道也没有离开这些。道散为万物,散为万事,但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道。但是你说那些事就是道了吗?那也未必就是道。所以是“是与不是”之间。如果我们把“是与不是之间”的感觉固化下来就成了一种语言游戏,也没有用,弄成自欺欺人。这种感觉本来是对的,但你一具体化就错了。就像我经常说“照片与人”的关系一样,照片是不是我?肯定是我;但我是不是照片?我肯定不是这张照片。道和万物的关系如同“照片和我”的关系,万物都是大道的照片,有各种不同的形象。因为大道涵肓万物,万物都是大道的影像,当然这个影像并不是大道。那么你说全体是不是大道?这个全体也不是大道,因为全体只是我们的一个概念,谁能认识全体?谁能知道全体是怎么回事?当我们一说全体的时候就已经把一个个具体的东西模糊了,就像我们在街上的广场上走,我们一眼看到广场的全体,是看到全体了,但是其中一个个具体的东西你能看见吗?你能说得出来吗?就像我现在在这里讲课,我看到的是全体,但每一个人又都是模糊的;我如果要具体看某人,这个人清楚了,但是其它人就模糊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里“汝唯莫必,无乎逃物”,只要你不去固执地认识一个事物,哪样东西又能逃得过大道的范围呢?逃不过的。所以“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根本大道就是这个样的,所以“大言亦然”呀!什么是“大言”呢?就是谈论、议论大道的这些语言,老子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相、大言无言”一类的话嘛!所以“大言”也是这么回事,“大言”也是“莫必”的,“莫必”就是不确定,但又涵盖一切,如云门宗的“涵盖乾坤”句那样。

“周徧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周徧咸”,在修气功上要讲究“ 周徧咸”三个字,修密宗也要讲究“周徧咸”三个字。“ 周徧咸”了不得。佛教华严宗的 “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实际上也就是“ 周徧咸”。华严宗的“十玄门”,“六相义”也就是“周徧咸”换了一个说法而已。“周”,佛教讲“圆顿”、“圆教”,都离不开这三个字。“周”就是范围一切;“徧”就是遍及一切;“咸”在古代也是一切的意思;“周徧咸三者,异名同实”,三个字名字不一样,其实是一个事,“其指一也”,它的概念、它的所指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十玄门的无碍境界

 

“尝相一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我们尝试一下去游至道虚无之境吧,把你的言论合于至道之言,就不会有所穷尽了。我以前给我的朋友说:“你试一下让你自己无碍。”我们心里边经常都有障碍,思维有障碍,行为上有障碍,心想做事情,往往是心想而事不成。我们不要在不能成的事情上去用心想,事情由“因缘”而定由不得你,那么我们把自己的心放松,看看心里有没有障碍?如果有障碍,障碍在什么地方?特别是想学禅宗的人,特别是想言下大悟的人,你能不能心中无碍?你能不能够在当下就做到无碍?“云门三句”中就有是“涵盖乾坤”句,你能不能够当下就无碍?你如果不能做到当下就无碍,那么障碍是什么?你把它清除,清除了以后,你看你还能不能无碍。

实际上这个也就是庄子的“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啊!也就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换成禅宗的说法而已,换成“华严宗”的说法而已。有些法并不需要我们天天去说,天天去礼拜,或者天天去结手印。实际上这一切一切都离不开你本心的发动,离开了你本心的发动,一切万法都将荡然无存。所以“彻法源底”离不开这个,离不开我们这个所谓当下的心。这个心又如何让我们“游乎无何有之宫”,而且要“同合而论”?华严宗的“十玄门”就是“同合而论”嘛!什么显密无碍;大小无碍;过去未来无碍;光明黑暗无碍等等。我们看华严宗的“十玄门”,就是“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在哲学上理解它很容易,只要是学了哲学的人,理解这个并不难。关键是在自己的修养上,在自己的修行上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这种能力,这种心力能在当下就进入无碍,没有障碍状态也就是“大通”而无所不在。

只要我们没有私心、没有私欲、没有私情,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这个状态。说到太阳马上就想到太阳了,说星星马上就想到星星了,说银河马上就想到银河了,说美国马上就想到美国了,说极乐世界就想到极乐世界,说阿鼻地狱马上就想到阿鼻地狱了。我们这个思想的确是无碍,一加一等于二,只要学了数学的人,数学公式就玩得很熟;学了工程技术的,对工程技术就无碍。我们人心只要能够进入世间万法之中他都无碍,但是,障碍我们的是什么呢?这些在下边都有所介绍。

这里再结合“华严宗”的“十玄门”来说一下,“十玄门”是: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密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法纯染俱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应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总的来说,就是净染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俱足,互相摄入,重重不尽,一方面生动揭示了宇宙万象间的实质,同时也生动深刻地表述了精神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结合庄子这里的境趣来看,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我们就要找这样的感觉,我们自己的心能够“澹而静乎” 吗?这个“澹静”,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讲到了“澹静”这两个字。它不是我们现在简化了的这个“淡”字,为什么要用这个“澹”?庄子在《大宗师》里边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怎样使我们这个心排空,不要让七情六欲在我们的心里鼓荡,要使我们的心澹泊起来而宁静,这可是需要意志和功夫的,更需要价值观念的提升。《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实际上也就是致力于这个 “澹而静乎”啊!我们的心不安静不行,不澹泊不行。实际上这个也就把“禅般罗蜜”给说了,什么叫“澹”?就是“静虑”、“ 思维修”;我们要“静虑”、“ 思维修”,我们要把我们思维中的杂质给清除,把这种污染的精神杂质给清除,就需要“澹而静乎”啊!

另外还要做到“漠而清乎”!能不能有这个“漠”,寂寞的寞,一个是清净的“清”,一个是安静的“静”,这是两种感觉,那么你要耐得住寂寞,有的人一进入空寂的时候就守不住那种寂寞,总想找点热闹。学道的人呢!都是想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真正当我们的心游于虚空时,自己又感到恐惧,又觉得受不了了,又想把它热闹一下,这样折腾,怎么可能在道上成功呢!

另外还“调而闲乎”啊!这个“调”,说它是调和阴阳也好,是调和情绪也好,总之应使之能够安闲自在、神闲气定。这是一种受用,包括前面所讲的都是功夫和受用,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心性调到庄子所点化出的这种高妙的状态中?达到这样的状态,你就是真人、至人了,多了然啊!

 

帮你解开人生的真实相

 

“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我们要看到这个“本无所往”,这个“来”从何处来?“去”到何处去?我们这里也有些朋友,经常是云游天下,经常出差在国内、国处,有的人一年起码有二三个月的时间在飞机上飞。那么你在外面走的时候,你在飞机上飞的时候,你的心走没有走?有的人没有离开房间半步,他的心一样可以遨游天下;有些人云游于天下,实际上也仍是在与自己的心打交道。作为一个急于挣脱家庭牢笼的青年人,嗨!外边一切都新鲜,走到哪里都热闹,走到哪里都安逸。但是到了中老年,“鸟倦飞而知还”啊!在外边忙碌了一辈子,还是想给自己找一个安乐窝,回到故乡来安养晚年,这的确是人之常情。关键是我们自己能够发动这一念的,还是心在起作用。哦!念头一动想到美国去了,就买张到美国去的飞机票;想到九寨沟去了,就到九寨沟去;想到广州去了,就到广州去,这些都是心动。

搞自然科学的人,他的心就在自然科学上。如搞物理学的心就在物理上,搞量子力学的心就在量子力学上,搞医学的人心在医学上,修道的人心在道上。同样是在道上,修大乘佛法的、小乘佛法的、修南传佛法的、汉传佛教的、藏传佛教的、心又各有关注,他们的注意力所关注的对象不一样。但是,不管你怎样关注,都是你的念头在动,都离不开你心念这个载体,念头才是万法存在的根本载体,没有这个念头之动,你的一切法都等于零。所以禅宗用功就是在这个念头上,就要把这个念头打死。禅宗讲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就要敢于把念头一棒子敲死,敲死了你才能够知道“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这是把念头的秘密,是把我们心灵的秘密给说破了。我们如果要在形体上,在我们的脚底板上,在汽车飞机上去感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那个是空事,那个不能说明问题,再品味一下前面介绍华严宗的十玄门,你就更明白了。

关键是我们的心念一动,“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大家认真想一想,一分钟以后你想什么?你知道吗?一分钟以后你说什么?你知道吗?都不知道。那么一年以后你会想什么?十年以后你会想什么?一年以后你会说什么?十年以后你会说什么?不知道!还有我们的命,明天的命运可能有什么样的变化?是好事情来了还是坏事情来了?明天的身体是更健康还是更麻烦?明年你的运气是会更好还是更遭?明年你的身体是更好还是更糟?不知道,“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啊!自己以后到底去什么地方?不知道。

正是这样,庄子才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庄子的神韵所在,一般人还认为这是消极的,实际上这哪里是消极的呢?因为每个一具体的人,你都逃不出“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你明白了,这个就是道之妙用,你不明白就觉得这是作为人的悲哀,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襟去对待它?你明心见性了、你大彻大悟了,噢!“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我的真如就这样玩嘛!我管那么多干啥,这个就是受用。

如果你还没有悟,你还是众生,那么你就被动的在命运的这个河流之中流趟,这个是很可怜的啊!“云门三句”中最后一句是“随波逐浪”,“随波逐浪”对道人而言,对过了“三关”的人而言是一种“自受用”境界;但是对没有过关的人来说,“随波逐浪”就是那种很可怜、身不由己的状态。你愿意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我经常说:“过去的都是必然的;未来的都是偶然的”。未来的因素不可预测、不可预料。某法师既是命学大师又是风水大师,据说澳门的赌场百分之九十都是他拿的风水、拿的脉。还不要说澳门的,仅珠三角的,加起来不知道看了好多好多,可以说神通广大,真正是神通广大,那可是多宝道人、多宝如来了。但是他也没有预料到前年的一次车祸引发他现在一系列的病。你给别人算命,你给别人看风水,让他们发财,何止千万。但是,现在自己的这个运,他还是没有预料到,你说这个可奈何吗?真正是无可奈何啊!正是因为这个无可奈何,他去找火神看病,一去就和火神投缘,吃了几付药就舒服了。人生中很多事情不好说,难以预料。

我们就看这两句“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这个就是我们人生的实相。就看你是自觉于此,还是被动于此,也就是这一念之间。一念之间你翻过了,这个就是道,是道体,也是道相,体、相、用全在里面。如果你没有明白,你永远在道外飘荡。今天可以坐在皇宫里,明天可以让你变成要饭的;一时可以让你貌如仙子,一时可以让你落于尘埃;年轻时羞花闭月,老了变成一个丑八怪;这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在起作用呢?当然佛教中说“业感缘起”,你这个人的业如何?功德做得如何?当然这个也是梦幻泡影、虚幻不实啊!用唯识学的话来说,就是阿赖耶识的“异熟”在暗中运作嘛!

 

佛未说之法如大千恒河沙

 

“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当然,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宇宙之中,都生活在大道之中,用佛教爱说的话,三世诸佛和一切众生都在火焰中生灭,,但三世诸佛有知而众生无知。大家都是逍遥自在于大道的运化之中,这种运化,是“寂兮寥兮!恍兮惚兮!惚兮恍兮”那样空泛自在的状态。就算你是真正得了道的人,是大智慧的人,进入了这个境界,也未必能知道其中的边际。你可能觉得这个东西好像有些麻烦,既然是大智慧的、得了道的人,怎么不知道其中的边际呢?的确如此,知道了就错了。

《华严经》里说有一位菩萨,一步就跨过了“三千大千世界”,跨过后回头一看,噢哟!自己连普贤菩萨的汗毛孔都还没跨出。你说这个是什么道理?这也是一个“相对论”。赵州老和尚说“老僧不在明白里”,明白那么多干什么呢?后边接着说“知者浅矣,不知者深矣”!所以“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这个“不知”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一种“知”,还是回到《养生主》的话来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大宗师》的话来说“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养其知之所不知”,所以对这个“不知”,我们不要强去知。

有的人这样求知,那样求知,让自己很劳累。不论你怎么去求知,相比于未知永远都是一个无穷大的量。所以老佛爷最后说了一句“我所说法,犹如恒河一粒沙,未说之法,犹如大千恒河沙”。老佛爷说法说了三十九年,说了那么大的一套“三藏十二部”的经书,现在用柜子要装上一大柜。以前用“贝叶”抄写、用树叶抄写的要装满几个房间。你想想看这些也仅是“恒河一粒沙”而已。就说已知的微不足道,未知的无穷无尽,可以说简直是不成比例的。那么我们在人世之中恓恓惶惶往来求知,这个就显得很可笑了。

所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还是有共通的地方,在《大学》里边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有个“知止”的限定。“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呀!都是需要你有一个“知止”,确定一个认知的半径,自己一生这几十年应有一个根本的归宿,你超越这个,你就是和大道挑战,和自己能耐挑战。尽管西方人很强调挑战这个能力,但是从养生的角度上来说,你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从养生、养心来说,你就南辕北辙了。所以“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大智慧的人,你就是成为菩萨了也不知其所穷啊!要把这个看破。

“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什么叫“物物”呢?大道就是“物物”,它能够生化万物,是能够产生万物的本源。“物”,就是一个具体的东西;“物物”就是形而上,“物”就是形而下。那么道和“物”就是体和相,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庄子在这里的逻辑是很清楚的,用现在的逻辑学说就是普遍性和个体性的关系。

“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物物”就是造化的普遍性,它造就万物,哪一样的东西离得开它呢?“而物有际”,那么一个具体的东西是有限的,在蝼蚁,在稊稗,在瓦壁,在屎尿。哪怕是东施西施,秦皇汉武,菩萨妖怪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东西。“而物有际”,都有具体的指向,有具体的边际,有具体的一种规定性。用黑格尔的话说,叫“有质的规定性”。 “所谓物际者也”呀!我们看在《庄子》文章里边经常用“所谓”这两个字,“所谓”就是称谓,规定它、规范它的性质。万物有各自的性,摄像机有摄像机的性能,不同于照像机。男的和女的是怎么回事?植物和动物是怎么回事?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怎么回事?金属和非金属是怎么回事?它都是这个“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呀!

 

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

 

“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什么是“不际之际”?“不际”是大道 。大道是什么?大道是空、无、虚。但是,万事万物正是从空、无、虚中出来的,用老子《道德经》的话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有”就是“际”,“无”就是“不际”。“ 不际”它迁变、演变,生发出了“有”,具体的东西出来了,但是具体的东西也要归于虚无。这个“虚无”比如说我们的生老病死,我们在父母生我们之前又在哪里呢?我们进了太平间、火葬场之后又回归于哪里呢?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生住异灭,生之前它是无,生之后它是有,灭之前它是有,灭之后它是无。那么这个也就是“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

“盈虚衰杀”是事物“生住异灭”之相,佛教讲“生住异灭”,道家讲“盈虚衰杀”。拿中国传统的话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盈”,充盈,发展得很旺盛。“虚”,空了,消失了,没有了。我们想一下文化大革命的热闹,当时全国人民拿着红宝书发疯、发狂,但现有没有这种现象了,倒转去五十年也没有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这种“盈”,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在那么一个十年的时间段有它,在十年之前没有它,十年之后也没有它。秦皇汉武在世的时候不得了,但在他们之前没有这个不得了,他们之后也没存他们这个了不得,所以,盈必然变虚。所谓“盈虚”之术,这个在古代中国社会是评价一个人有没有智慧,能不能料理大局的能力标准,如果不识“盈虚”之术,要担当大任是不行的。

有的人好风光,好了得,虽一时了得,过几年就不得不了,再过几年就了了了了。为什么呢?阎王老子让你去,你不得不去,所以我们要善于认识到这一点,这对我们有好处。佛教中经常说“无常、无常”。尽管学佛的人经常把“无常”像念咒一样天天在念,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真正在体验了“无常”?体会了“无常”?明白了“无常”?说“盈虚衰杀”,每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之中都有“衰杀”之机潜伏在我们身边,有些是直接和我们对抗,有些是直接要你的命,我们留意到没有?特别是处于一个上升状态、风风火火状态的人,他就不觉得。就像原四川出版集团那位老总很能干嘛!在四川出版界这十几年来也是干得不错。在高速公路上开着一百多万的沃尔沃轿车,突然一下撞在前面的运沙车上,一命呜呼!他就不知道他的沃尔沃轿车就是他的“衰杀”之机,轿车高档了,速度跑两百码都无所谓,这个就是很可怕的。

那么在人事周围,做生意的人要注意自己经营中的“衰杀”之机是什么?当公务员的“衰杀”之机是什么?不能因为现在领导对我喜欢得不得了,关系铁得不得了,你就觉得太平无事了。说不定哪一天他一下去了,你也跟着下去。这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所以,我们要看懂这个“盈虚衰杀”,它本身就是大道之象。我也经常说什么叫命?一个人有两条命,一个是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是“盈虚衰杀”,大道就在其中运行。我们求道,还要到哪里去求?就要在生老病死中去求。所以有人问洞山祖师“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寒暑到来”就是“盈虚衰杀”到来的时候你如何回避?你要超然其外吗?洞山祖师就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回避”。你去找一个无寒暑的地方去回避,去找一个无“盈虚衰杀”的地方去回避。这个和尚又问“如何是无寒暑处” ?什么地方是无寒暑处?什么地方没有“盈虚衰杀”呢?洞山祖师就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热的时候热死你,冷的时候冷死你,这个地方就是无寒无暑的地方。要找寻没有“盈虚衰杀”的地方,就在“盈虚衰杀”之中,要在这里悟道,又要在这里体道,还要在这里行道。修道的人总要留恋自己是否练成金丹了,是否可以羽化成仙了,可以“虹化”了等等,说来说去这些都和道无关。哪里真有人羽化了、虹化了,即使有也和你不相干,那是人家的事,你只能当一个看热闹的而已。所以我们要看到谁在后面导演这个“盈虚衰杀”?

“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道使万物“盈虚衰杀”,但又超然于“盈虚衰杀”之外。道表演了“盈虚衰杀”,但这仅是它显的相。就像万花筒里摇出的图案,一摇一个图案出来了,再一摇前面的图案没有了,一个新的图案又出来了,不断的摇就不断的有新图案变出来,但是万花筒变却没有变,你说万花筒变了没有呢?没有变。所以宇宙是一个恒量世界,宇宙本身动都没动,本体世界不变,但现象世界层出不穷、变化不尽。现象世界变化不尽,但他的本体没有变。就像我们的心每天有无穷无尽的念头,在我们的心里生生灭灭、来来去去,但这个心动没有动呢?心并没有来来去去嘛!念头的平台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动都没有动,大家别把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的念头认真了,认为我这个是“正知正见”,我这个是“无上密法”,我这个是禅宗的“向上直指”;这个是哪位祖师说的,那个是哪位上师说的,这个是那位有修行的人、有证量的人给我开示的。但这些都是念头不管用的,都是在第六识里面给你飘了点云彩而已,有些是阴云,有些是彩云。看到彩云你就欢喜,看到阴云你就烦燥?但是承受这个的东西才是要命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所以“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我们说有一个体,有一个相,有一个用,实际上都已经概念化了,把这个东西存成了一种表象。有没有这个本未?有,我们的这个心就是本,我们来来去去的念头就是末。我们知道这个,但是你没有如实的体验这个,这个是要我们拿自己的生命和精神来感受的。如果真正病了,真正倒霉了,倒霉就倒霉了嘛。就像我以前写的那首诗一样“总有天边地角,足以寓此生!”随便怎么样,要饭的还有碗馊稀饭呢。

文革的时候,李绪恢老师(南怀瑾的师兄),有一段时间经常睡不着觉,很烦躁。后来他想权当自己已经在棺材里了,管他日子好过也好,不好过也好,我就当我已经躺在棺材里边,坟堆已经堆好高了,他就死了那条心。唉!死了那条心以后就一切太平,一下就睡安稳了。第二天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有了这种心态,真正就把自己一切非份的念头给全部杀绝,不外乎就是死了嘛!在棺材里了嘛!你还有什么热闹事情可以攀缘呢?没有热闹了嘛!正是因为没有这种热闹,你就心安了,心安就理得,那时你的头脑好用得很,做事情顺当的很。为什么呢?那时你没有什么利害可以动心了,没有利害可以动心,那么你的智慧就可以发挥到极致;没有利害可以动心了,那么你的生理机能、阴阳二气的运行就能够和谐。我们的阴阳二气之所以运行得不和谐,往往都是被我们心的情志所扰乱。一旦我们的情志不再干扰我们体能的时候,我们的阴阳二气一般是能比较和谐地运行。

所以我看到这一节就比较舒服,“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金刚经》说“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所说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庄子》里边也有这样的句式,我们经常说聚散嘛!“四大”聚成人,散后成什么呢?就到“六道轮回”里去了。轮回一下还是可以啊!你看那些宠物,小狗、小猫之类的还是舒服啊!比变人还舒服呢!现在北京、成都等大城市的宠物比人的日子过得都好。所以“六道轮回”变猫狗比变人还舒服,人还要操心这、操心那,你看那些宠物天天吃的高档伙食,都是在超市买的狗粮、猫粮,天冷了还有狗背心、猫背心,病了打个喷嚏还要一千多块钱一针给它治疗,老妈病了都没有跑得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