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部分房企不降价“死路一条”


谢逸枫:部分房企不降价“死路一条”
  争议已久的二套房认定标准终于出台了。6月4日,住建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商业房贷中二套房认定标准进行明确,不是以前普遍所认为的单一“认贷”或“认房”,而是更为严厉的“认房也认贷”,且是以家庭为单位。面对此项更为严厉的政策,只有严格认定二套房标准,才能真正打击投资客,抑制炒房,房价也将会回归‘理性’,这对我们这些真正有购房需求的‘刚需’一族来说,就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目前“‘80后’是市场中一股新的力量”。他们具备很强的投资理念,即使不投资房地产,也会投入到基金、股票中。他发现,与60、70年代人的保守相比,“80后”投资房地产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倾向于追求小区管理较好、品牌发展商、看重升值潜力;而“60后”、“70后”多选择老公房或小户型房,以收租、保值或留给子女为主要目的。所以“80后”投资房地产,倾向于追求小区管理较好、品牌发展商、看重升值潜力“60后”、“70后”投资房地产,多选择老公房或小户型房,以收租、保值或留给子女为主要目的。

  总之,二套房认定标准的出台,给更多的刚需购房者带来“信心”,他们对楼市房价下跌有着更加明显的预期,而且观望的情绪也愈发浓厚。新标准打击了炒房客,而炒房客的进一步离场,使得房价极有可能会下跌,楼市再现“观望”潮。但是银行却认为房价跌三成不足惧。根据房贷压力测试的内部报告显示,压力测试是在三种假设情景下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以及房地产上下游贷款质量的迁徙情况进行检测。具体分为,轻度压力环境,即利率上浮27个基点,房价下跌10%;中度压力环境,即利率上升54个基点,房价下跌20%;重度压力环境,利率跳升108个基点,房价下跌三成。

  从个人住房贷款看,重度压力下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执行上浮10%以上的客户影响较大,房价下跌30%对贷款房价比率在70%以上的个人住房贷款会有一定影响。“这主要为2010年以来新发放贷款,房价下跌可能导致抵押物不足以覆盖贷款本息,理性违约比例会上升。” 从房地产公司贷款情况看,重度压力情景下抵押物价值仍基本能够覆盖本息。但个别企业目前经营状况一般,在持续重度压力,预期销售资金回笼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销售现金回流降低。
 
  自“4·15”楼市新政出台以来,买家观望心态极为浓厚,只看不买成为市场的主调。在国家新政出台后,广州5月每周的一手住宅网签均价都出现明显的下跌,5月里的四个周周均价“节节下跌”,成交量也有所萎缩,表明新政“抑投机、遏上涨”的成效明显。前日广州国土房管局对外发布了5月楼市交易登记情况,交易登记备案上表现为量跌价涨,一手住宅均价为12955元/平方米,比4月上涨12.5%。不过,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新闻发言人称,网上签约数据更能反映市场即期动态,5月全市一手住宅网签面积40.37万平方米,环比减少25.7%;网签均价为12880元/平方米,环比下跌2.4%,创本年度新低,体现为量价齐跌。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千呼万唤的广州楼市调控细则终于出台,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猛招。到了本周一,地产股“起死回生”似乎也显示楼市新政有“暂时到此为止”的迹象,这令一些看楼客重新对后市有了较为乐观的看法。广州既没有像北京一样出台限购的政策,对第三套房的贷款政策也未涉及,这对外地买家而言是比较好的消息。6月4日,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对外发布了《2010年5月广州市十区房地产交易登记情况通报》。该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国家房地产调控新政“抑投机、遏上涨”的成效明显,广州楼市成交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态势,成交量出现较大幅度的萎缩。房价上涨态势不仅得到遏制,而且伴随着成交量下降已开始连续小幅下跌。

  有人认为,房价短期看跌,中期看涨,长期会暴跌。住宅性商品房能够被市场爆炒,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三个:一是流动性泛滥,负利率时代过长;二是土地使用权变革预期——绝大多数炒房人都认为,住宅建筑的土地使用权会在到期后延期,所以,哪怕很多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权只有30年,但也炒;三是全世界主要国家的房地产市场都具有金融属性,尤其是美国,不仅可以炒房子,还可以炒房地产债券,这股恶炒风感染了中国。1998年开始考虑住房制度改革时制定的房地产政策是:商品房占10%,廉租房限价房(政府官员分配性住房)占90%;结果到2002年大面积推行房改时忽然变成商品房占90%,廉租房限价房 (政府官员分配性住房)占10%,这个颠倒是房地产乱象的祸根。

  好一套密不透风的海陆空政策组合拳。 6月3日,国税总局公布《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对土地增值税预征率设定了下限。这是五月以来,国税总局的第三条跟土地增值税有关的通知。同时,自4月16日房产新政以来的50日里,证监会对地产公司的融资政策也在日益收紧。不要说IPO和再融资,连并不涉及现金的借壳上市,也实质上被叫停。

  正在重组进程的上市公司和参与项目的券商人士,皆感觉到这一次政策的凌厉——重组已经过会的拿不到批文,重组尚在申请的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对于等待借壳上市的地产企业,时间仿佛凝固在2010年3月30日。 *ST科苑(000979.SZ)正式更名为“中弘地产”。这标志着中弘卓业集团有限公司借壳成功。它于2009年12月25日拿到重组的正式批文。然而这却是这一波地产政策收紧前的最后一张船票。其他排队等候借壳的地产公司,却陷入了漫长的等待期。

  现在地产公司借壳都停了。过会了的不给批文,而向证监会报的(地产借壳)项目,会里的人说不要报了。其实并购重组委通过,就表示证监会原则上同意,证监会不给批文,是因为不愿违背当下中央调控房地产市场政策的意图。” 4月19日出台的“国十条”中提到:“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在这一规定之下,申请再融资的地产企业需要由国土资源部先审核,确认没有囤积土地等行为,证监会才可能放行。但申请借壳的地产公司,从目前来看,却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受阻。

  目前大部分楼盘的上门客户都不太多,大概都是2-3批客户,一些楼盘甚至几乎没有什么客户登门。自新政出台至今已有一个多月时间,关于房价下跌,整个市场似乎已经达成共识,唯有的分歧在于,房价在何时下跌以及将要下跌多少的问题。目前占主流的观点认为,深圳房价可能下跌20%左右,激进者认为这个跌幅会在40%左右,保守者则认为下跌10%左右,然后再上涨。因此,建议开发商,不应再死扛着不降价,而应积极顺应市场调整,现金为王,获得其它的发展机遇。

  例如,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新政之后的第一个月,深圳全市商品住房的成交量萎缩了近六成,而民间中介机构则表示,由于官方数据有一定的滞后性,实际成交可能是下滑7-8成。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官方网站显示,5月份,全市商品住房成交套数仅有1423套,成交面积仅为11.89万平方米,与4月份———成交套数3226套,成交面积29.12万平方米———相比,分别大幅下降了56%和59%。平均日成交仅有46套单位,远不及4月日均百套以上的成交。这也是深圳自2008年3月以来,新房成交最为低迷的一个月份。在2008年2月份,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深圳新房成交曾创下了6.44万平方米的历史最低记录,到3月份,这一成交记录升至19万平方米。

  但是,一手买卖市场量价齐跌,为何会导致租赁市场火爆租金上涨?房价上的上涨,使得房屋持有者对房屋估值有所提升,加上通胀的影响,各种物价都有提升,间接影响房租提升。大学生毕业,租赁旺季的影响。具有相当数量的房源从二手房交易市场转投租赁市场,房主大多都背负贷款压力,提高租金愿望强烈。这一条从另一个角度说,也使得出租房源量变大,目前市场是因为即使房源量变大仍然不能满足租赁需求,供不应求,所以才能够迅速拔高租金。如果不是恰逢买卖冷市同时是6、7月租赁旺季,应该租赁方面反而供大于求,那样的话,这一条反而会成为拉低租金的因素?另外,中介是否起到操控推动作用。

  部分住宅价格将迎来全面下跌,房企资金链已经吃紧。5月份,受房地产新政的影响,全国主要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全线下跌,总跌幅约44%。其中,苏州环比跌幅最大,达77.75%;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量更是跌至5年来的最低水平。 虽然目前一些地方的房价仍旧“坚挺”。

  在成交量全面下跌后,如果调控政策不变,即使不加息,全国住宅价格也将迎来全面的下跌,一是房价泡沫较大,楼市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假设三成首付,以5%的利率贷款20年,利息就相当于房屋总价的0.7倍。二是信贷政策约束了投资需求的释放。目前对二套房的首付要求五成,利率提至基准利率的1.1倍,部分城市停止第三套房贷,部分城市对无一年以上社保和个人所得税记录的人限发房贷,二套房的计算以家庭为单位。这些都极大地抑制了投资需求的释放,是楼市销量大跌的主要原因。

  三是中国经济调整结构的压力比较大,高房价是调整结构的重要对象。以往中国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城市化与内需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四是房企资金链已吃紧。一方面,银行目前已收紧了房企特别是有囤地、捂盘嫌疑房企的贷款,A股市场房企的融资也已基本停止,而房企海外融资成本又较高,恒大、佳兆业、花样年在4月发行的美元票据利率分别达到13%、13.5%和14%。另一方面,楼市销量下滑后,销售款的回流速度明显减缓。因此,降价售房是房企缓解资金压力的唯一途径。

  例如,深上市房企率先降价降幅达20%,楼价跌成共识。与2008年相似,这一轮房价的下跌也是由上市房企发起。过去的两个周,深圳大约有7个楼盘降价,其中有5个楼盘都是属于上市房企的。上市房企由于业绩压力,会率先降价。而他们的降价,正式推倒了深圳楼盘降价的多米诺骨牌,令深圳楼价下降成为共识。

  这一轮房价下降由上市公司佳兆业发起,深房价由“暗降”变“明降”。5月底,该司旗下的三个楼盘全部以7-8折的幅度发售,正式掀起深圳楼盘降价的序幕。在2008年,掀起深圳楼市降价序幕的企业是上市公司万科。 随后,在上个周末,4个楼盘一起降价,其中,万科也正式加入降价的行列,旗下两个楼盘———第五园·里城、清林径,降幅分别在5%和20%。

  过去两周佳兆业和万科的降价,令楼盘降价由之前的暗降变为明降,并成为市场共识。而上市房企本身所拥有的号召力,将会带动其他开发商,包括非上市房企,跟随降价。因此,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楼盘降价,而不一定单将眼光盯在上市公司的楼盘上。至少在年底之前,不应期待政策会宽松,“消费者可以不用着急,慢慢选房。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新一轮楼市调控力度史所罕见,而高高在上的深圳房价在成交量大幅萎缩的情势下,仍然硬挺了一个多月。这种有价无市的现象不可能长久,总会有人率先打破僵局。从4月中旬新政出台之初的前海丽湾国际公寓低价开盘,到佳兆业在售盘降价出售,再到地产“大哥”万科的加盟,深圳新房降价路径清晰可见,房价下行通道悄然洞开。

  上周一手成交以新政后开盘的楼盘为主,佳兆业旗下3个降价楼盘在成交套数和成交面积的前5名中就占据了3个名额,其中佳兆业上品均价1.2万元/平方米,最低仅1万元/平方米,而茗萃园均价则更低,仅7200元/平方米。这两个楼盘总成交就达142套,无疑会拉低整体成交均价。上周万科清林径180套单位以1万元/平方米的均价销售完毕,第五园当晚销售约90套,未来两周,成交量或将以上述两楼盘为主,估计销售均价不会回到2万元/平方米。

  5月5日,恒大地产率先宣布全国40个楼盘统一85折促销时,部分开发商明确表示不会跟风降价;有的则公开表示厌恶恒大的降价行为。不过,时间仅过去一个多月,众开发商已是“喊降”声音一片。不仅万科深圳北京成都等地的楼盘传出降价声,绿地昨日(6月8日)也宣布全国41城的100个楼盘优惠促销。

  保利叶都由于增加了赠送面积,5月31日至6月6日,在上海楼市的成交前十名中排列第二,获得了127套成交,总共11942平方米的业绩。目前绿地各项目的最低降价幅度大致在94折左右。根据今年5月的销售数据统计,绿地5月份的促销价格也已经接近上述水平,因此目前的促销更多应该被认为是一种价格试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降价。

  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降价幅度只有在10%以上,才能真正取得效果。另外部分城市只有降价达到10%~20%,楼盘才能卖得动。在上海这种一线城市,近期热销的欧洲印象城降价的幅度达到20%,才达到刚性需求购房者的心理价位,实现清盘。二三线城市的价格泡沫小,因此价格稍作变动,就可能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

  大炒家为还贷低价售房,贱价急抛或将持续出现。5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披露一位温州炒房客以低于市价3000元/平方米的价格抛售10套"迪士尼概念房",引起市场广泛关注。随着调控加剧,区域内另一名资金链趋紧的炒房大户也浮出水面。在房源本已减少的市况下,新政又成为加速冰冻的“催化剂”。

  5月28日,由于北京二手房的成交冰点,逼出北京房产中介“火拼”血案。在市场不景气的2008年,就有不少房地产经纪人转行做其他行业,很多经纪公司门店关门。在这种情况下,“切客户”的现象也愈演愈烈。事实上,在2008年,房地产经纪人因争抢客户而大打出手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便由“明切”引起。由于房产经纪行业流动性很大,不便于管理,即使出现问题,多数企业的做法也只是开除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