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开发滞后,旅游收入年损失14亿


   文化旅游,对"人文北京"建设非常必要,而且是主要的发展方式,既让文化设施保护好,又让它们造福百姓民生,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北京应该多向兄弟省市学习.比如明十三陵,就应该向秦始皇陵学习,对帝王陵墓和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北京应该向西安学习.

   我在<竞报>"人文北京"专栏,就从明十三陵的微观视角,来分析人文北京的文化旅游的合理利用.

   地址:http://epaper.thefirst.cn/shtml/jb/20100611/41256.shtml

 

 

 

    明十三陵开发滞后,旅游收入年损失14亿

     文化旅游是“人文北京”主要的发展路径之一。目前,明十三陵却面临着合理利用的困局,造成了北京唯一的帝王陵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
  十三陵景区现保有500万人次的年接待量,旅游收入却不到3亿。2009年,昌平旅游业接待人数为1953万人次,营业收入38.6亿,十三陵游客数量占昌平全区的25.6%,其旅游年收入却只占8%。这表明,十三陵的旅游消费结构过于单一,消费不振。其次,十三陵的产业集聚功能差,依然处于以观光游为主的滞后形态。而根据2009年的北京数据,十三陵年旅游收入可达17.125亿元,如果十三陵景区继续维持目前低层次的利用水平,那么,身兼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帝王陵,又地处北京,十三陵每年的文化资源浪费损失至少在14亿元!
  其实,在昌平“十一五”规划里,明确规定:“着力保护好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统筹规划周边地区和北部山区的发展,形成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景观相结合的知名旅游景区和休闲度假区。”同时,还规定“明十三陵要围绕明文化开发新产品,延长旅游消费链条。”但十三陵长期以来未能充分释放其产业效能,根本原因是没有做到八个字“项目驱动,产业集聚”。目前十三陵的大项目是“文物库工程”,建设地下文物库房,但其根本弱点是没能延长文化旅游的消费链条。
  同样是未开掘的帝王陵,西安市对秦始皇陵目前的合理利用水平很高。先看秦陵的配套项目。一、秦陵博物院南门项目,占地600亩,其一是建设一个停车位为800个的生态停车场。其二,建设一个大型广场;其三,建设8000平方米的商业旺铺。整个项目总投资5亿元;二、秦陵民俗生态旅游项目,规划面积800亩。主要建设体现秦人文化的秦陵民俗村,新增生态环境绿化树种,增加野生动物养殖,集民俗、生态、观光、体验为一体。而今年即将竣工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则是按照国家公园的模式对帝王陵进行开发的第一例,征地2902亩,建设景区绿化、道路、管线、配套设施。
  秦陵的利用模式值得借鉴,民俗、生态、休闲度假等,更是昌平的优势资源,应该按照国家遗址公园的模式,以项目为驱动,加大开发的深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