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政府补贴对新能源技术的推动有限


by lain chen

   

     一波三折、闹得纷纷扬扬的新能源车技术标准和补贴额度的政策,终于粉墨登场了。

 

     6月1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关于补贴的细则,并未有太大的惊喜,均在之前好事者的猜测中。

 

     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不可避免的都会引起各方的反响,叫好者有之、迟疑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关于新能源补贴是否公平之议论也是百家齐鸣,为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力轿车待遇相差如此远?新能源补贴是否会引发新议论的电动力潮?新能源补贴是否对提高自主企业核心有着推动作用?

 

     莫衷一是!

 

     不管公平与否,不管是否能够真正激发企业“环保”之核心理念,至少,政府补贴政策的颁布让新能源技术有了切实的临床实验机会。因此,这一点还是应当大力赞同的。

 

     但是,如果一味的指望政府出台的政策能够让新能源技术跳出“死循环”也不现实——虽然政府的政策能量本身是很大的。

 

     1、从技术风险上说,混合动力车算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在国家政策补助中,不可外接充电的混动车只享受3000元的补贴。相比而言,无论是可外充电的混动车还是纯电动车都还未真正经过市场的考验,虽然有至少5万的补贴,还未成熟的动力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政府、企业和私人对新能源产品及配套设施的信心投入看似高额的补贴还不足以撼动目前的消费习惯。

 

    2、能源战略不能完全依赖新能源补贴政策。通过政策试图改变汽车企业对核心技术的重视,产品升级换代的期望无疑过高。新能源战略绝对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鼓励企业一窝蜂的盲目投入。在许多行业中,我们已经取得了深刻教训,正因为政府政策的导向过度,导致某产业行业产能过剩。新能源战略也应如此,循序渐进。况且,除了购买新能源汽车时的补贴以外,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手段依然很多。比如免除购置税、牌照费、验车费、过桥费等等……,只有整体化、框架化、新能源战略才能走上正轨。

 

    3、3000元的节能鼓励政策实际影响力或许大于5万元的新能源补贴。

 

    整个政策中,虽然对于新能源补贴的幅度达到6万。但是在笔者看来,整篇<通告>中"将发动机排量在1.6升及以下、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左右的汽油、柴油乘用车(含混合动力和双燃料汽车)纳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中央财政对消费者购买节能汽车按每辆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由生产企业在销售时直接兑付给消费者。"影响力是最大的。

 

     在鼓励小排量的同时,更是有具体的指标鼓励企业采用技术来提高能源使用率。3000元,对于一台10万左右的小车而言,相当于3%的购置税,而之前通过分级降低购置税的方法也证明了,直接将相关费用实惠给消费者对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如今3000元的定额补贴无疑可以抵消年初1.6排量5%购置税提升到7.5%购置税的影响力。

 

     相比还处于技术摸索阶段的新能源动力车,笔者更看好3000元节能补贴对整个汽车结构和厂家核心生产技术的影响力。

 

     无心插柳柳成荫,新能源补贴政策最终路在何方,我们静待之!!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