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风暴、经济危机、过冬……成了企业圈以致普遍民众的热点关键词。大家甚至有些谈虎色变、噤若寒蝉。年初在常州为一台资企业做内训,与 他们的老总交流,说到这次的经济危机与企业应对,这位从父亲手里接下企业的二代企业家,却显出了与年龄很不相称的老成与淡定。他说台湾企业经历过像东南亚 金融危机这样的多次波折,已经习惯面对大大小小的动荡,基本能做到安然若素、处乱不惊了。这倒是与我们身边的许多企业老总茶不思饭不香、惶惶不可终日形成 鲜明对照。
中国企业“怕冷”,除了我们这一代企业群体过惯了改革开放以来“遍地是黄金”的好日子,缺乏足够面对逆境的心理准备外,中国企业的成长模式与企业家状态是 与当前危机环境形成对立与冲突的深层因素。概括起来,三种症状是导致中国企业相比之下格外“怕冷”的主要原因。
第一、能力上善“游击战”,不善“阵地战”。中国企业过去主要靠 什么赢利,主要靠四种能力。1、廉价的资源优势。2、政府的垄断和地方的保护。3、吃苦耐劳的精神,超额的付出。4、家族式管理。5、超强的模仿能力。概括起 来,我们过去赚了五种钱:第一是资源的钱,第二是政府的钱,第三是管理的钱,第四是胆量的钱,第五是眼光的钱。不同环境不同阶段所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我们靠什么挣钱?现在更需要战略能力、学习能力、系统能力,去赚规划的钱、知识的钱和整合优势的钱。这方面我们的企业还存在着巨大的 劣势,以致环境一恶化,便无所适从。
第二、心态上“动有余”、“静不足”。有四种典型表现:1、急躁。期望一夜暴富,一夜成 名。希望今年投资年底就有收益,利润低了还不行,不愿做长线,偏好投机。2、狂躁。稍有成功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就是无所不能。好大喜功,轻狂自大。3、烦燥。疏于组织变革和深化管理。对抓管理抽象重视,具体忽 视,叶公好龙。很多企业老总讲道理头头是道,但是真希望他能花时间坐下来讨论流程或制度,他根本没有耐心,“不好意思我晚上约了人要吃饭”,常常借口应酬 而不了了之。4、焦躁。遇到 困难和阻力,急于求成,心情浮躁,巴不得这个冬天立刻过去,不愿去思考深层规律和根本之道。舍本求末,急功近利。5、暴躁。犯错误不能冷静对待,更不能理性反省,常常归罪于外,怨 天忧人。因为不能做深刻的检讨,便会一直自以为是,难以有本质的进步,最终就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第三,战略上一直做“加法”,四面出击。具体表现在:1、产品大小通吃。什么赚钱做什 么,饥不择食。2、区域全面开花。贪 大铺市场,遍地开花,没有根据地,没有重点。3、 品牌土洋结合。缺乏品牌积累,没有文化内涵,品牌多而杂,难以形成品牌垄断。4、管理军阀混战。规模大了难以形成有效管控,各自为政,一盘散 沙。
第四,行动上强调大干快上,缺乏战略思考。习惯于以速度赢得规 模,以效率应对效益,以行动代替思考。强调机会意味一切,重机遇忽略能力。重视正确地做事或把事做正确,远远高于重视选择做正确的事。包括这次面对危机, 仍然有侥幸心理,希望抄底投机,发危机财。我所认识一个企业,刚刚获得两千万的现金资本,本来是件好事,这个时候有现金抓在手上比什么都好。但他天天在琢 磨的是,怎么尽快把这两千万投出去,不上新项目睡不着觉。
这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如果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就在于严酷的萧条现实可以让我们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的企业家稍稍喘口气,可以让我们一直满负荷运作的身体 稍稍缓点劲,可以让我们一直处在亢奋状态的精神略为浇点凉水,可以让我们有时间对过去走过的路有一些理性的反省和检讨。
冬天还会继续,冬天还会再来,我们需求的是御寒的身体、抗寒的意志和冬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