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通往春天之门的钥匙


  08年下半年以来,危机、萧条、低迷、风暴、冬天,以及由此引起的过冬、减薪、调整……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以及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企业圈里风声鹤唳、四面楚歌。经济景气指数的大幅下滑,已经不是争论中的预测,而是成了无法回避的严酷现实。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虽然也经历波折,但并没有经历真正大萧条的洗礼和励练。在严酷冬天来临时,“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今天一定比明天更好”,“恐惧”的氛围伴随着我们走进了新年。

  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这样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恐惧心理。它能让我们瘫痪,什么事也办不成,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攻。”

  记得在那个互联网的“寒冷冬天”,所有人都意志消沉,孙正义两眼冒着金光,坚信互联网将影响全人类。最终孙正义成功了!孙正义说:成功秘笈中,“战略”只能屈居第三,“精神”和“愿景 ”更能促成收获。失败与成功的界限可能只是差之毫厘,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管理层是否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即使遭遇最困难的处境,管理层只要充满激情,就能凝聚团队,蓄势待发。

  在这个艰难时期,“信心”是中国企业度过冬天,抵达春天的关键因素。拥有信心的企业更可能采取积极的战略和行动,在春天成为领跑者或者挑战者,缺乏信心的企业更可能消极等待,在春天的竞争中消亡或无法快速成长。条条马路通罗马,只要找到一条正确的路,企业就可以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掉进恐惧的陷阱,只可能会丢失我们通往春天之门的钥匙。

  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准备!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有多长,多寒冷!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而灾难面前更是人人平等!谁的准备越充分,谁就越有机会生存下去。强烈的生存欲望和对未来的信心,加上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是过冬的重要保障。

  农历牛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就在访问欧洲并出席达沃斯2009世界经济论坛,在进一步提升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也向世界传递了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信心”。

  温总理的“中国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长期趋势和优势没有改变,更是建立在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的事实之上。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全球经济从中国的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推动力。据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统计,200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22%,今年将进一步增至50%。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陷入经济衰退之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尽早复苏全球经济的最重要的希望所在和信心来源。

  拥有信心的企业也能够更好地学习新的管理课题:理解和应对经济周期;在繁荣时期为经济低迷做准备,锻造抓住经济低迷时期机遇的能力;学会在经济低迷时期精确地控制成本,构筑稳健的财务基础;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技巧,把握并购机会等等。

  在金融海啸最严重的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信心与激情,无不让美国人为之振奋,那一句“是的,我们可以!”打动了无数美国人的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承认困难,切实思考,迅速行动,以及永不放弃的乐观主义,是我们面对70年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时,最应该有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