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了一趟浙江。宁波与杭州的好,仍是明显的。基层行政效率的繁复冗乱、办事人员的态度冷漠恶劣,在国内仿佛是普遍地令人难以忍受,在宁波,大部分时候,仍然是甚至亲切的。
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对于宁波,是夏日傍晚海风起来时,拂过全城的开阔爽朗;对于杭州,则是某年暮春草长时,穿过苏堤,道路两旁刚刚剪过的青草散发出的清香。
不得不承认,杭州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确实有做得很不错的地方。APPLE王之所以还有如此之高的“誉”,也还是有拿得出来说的东西的。
烟雨中的西湖,有点波滔浩渺,幸亏细雨,游人少。
在杭州最痛苦的经历,是打车。在经历过两次立街超过半小时的痛苦经历后,我明白了,在很多时候很多地点,简直不要希望能打上出租车。
这次来浙,除办点私事,纯粹是闲晃。最富有“建设性”的,则是偶然跟朋友在她所住小区散步得来。
她所买的房位于葱郁的西溪湿地附近,由杭州名开发商绿城所建,位置较郊,里面的绿化相当之好,在她所住的二楼,绿树与房屋浑然一体;日常物业管理也堪称“典范”:所有的住防户都不准安装防护窗。朋友住的二层,露台无论是从下还是从隔壁,都是轻而易举地能攀爬。但她一个在家时,居然晚上睡觉时,也敢连门窗都不关牢,颇有点户不闭户之悠然。据她说是因为对物业管理的充分信心。这样简单的自然生活之愿望,在今日之中国恐怕很少能有了。我反正是不敢睡在任何低于6、7层的没有装防户门窗的房间内。以至于在她家住时,晚上一定要在睡前确认门窗皆锁。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她所在小区,尤其是后半部分的低层大户型,也即价格更高的那一部分,至少几百套房子,山水园林般的美景,入住率确极低极低,只有寥寥几户,大片的住房区,只偶见几处灯火。朋友说她晚间出来散户都不敢一个人。据说这些房子都是买来投资的。
说实在的,我虽然从理论上知道很多房子是被买后空置投资。但是从来没有这么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可怕地浪费与不平等感。在多少人无房可住的情况下,这样良辰美景的好房年年月月地空对清风明月,无论如何,是对世界的一种严重讽刺。以至于我都忍不住想到了“均贫富”这样古老的诱惑。
另一个有意思的事,因为据说这个小区附近要造一个制药基地,小区的居民正联合起来游行挂横幅等等,通过各种方式试图终止这一项目。而我发现,虽然附近有杭州有名的西溪湿地,这种中产阶层的集体示威维持方式,已经构不成上“本报新闻”的题材,也即不是什么“重大问题”。这让我暮然惊觉“轻舟已过万重山”。不过是仅仅两年前,我写上海居民因磁悬浮而“散步”的事,还是当年的重大新闻。
今夜,请容我且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