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羽音 2010年5月


 

讨论,而不辩论

2010年5月17日 周一 10:34:22

和人辩论,要特别小心。在辩论中,思想贫乏的人可能会把你同化——你在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受到他的潜移默化,例如,把他的一些不证自明的前提当做你论证的前提,或者,沿着他论证的方向去反驳,于是,在辩论的过程中,你思想的隐含的丰富性就被你自己亲手阉割了。

 

这就仿佛一棵树,树干被虫子咬了个洞。它本来可以向天上、向四面八方舒展开去,但现在,树必须全力对付这个小小的洞,于是它的树干上就长了一个丑陋的大瘤。

 

真理,有时不是越辩越明的——命题和观点自然可以越辩越明,但命题不等于真理。真理是羞涩的,她默默地躲在唇枪舌剑的战场之外。    

 

 

2010年5月17日 周一 10:45:01

思想丰富而清晰,这是不易达到的要求,也许只有维特根斯坦和少数几个人能达到这一点;大多数人,要么是词锋锐利修辞巧妙但思想浅薄贫乏,要么是思想丰富而言辞晦涩模糊甚至略显迟钝,当下学界的时髦风气(无论中国和美国都是如此)皆崇奉前者而鄙薄后者,但历史的眼光却可能恰恰相反。勉之,慎之!!

 

2010年5月17日 周一 11:00:48

开放的讨论对于思想的发展是必须的,它提供我们必要的养料和新鲜刺激。但辩论,能免则免,如果不能免,那就想想苏格拉底吧,他先假设了自己的无知,于是,每一次对话都是文思泉涌精义迭出——所以,这些著作称之为《柏拉图对话集》而不是“苏格拉底辩论集”。 

 

转识成智

2010年5月16日 周日  18:57:43

搜集尽量多的资料,尽可能新的观点,对于撰写论文来说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仅仅是占有资料还很不够。资料只是“知识”,严格地说,连知识也不是,仅仅是零碎的信息片段,如果仅仅停留在炫耀博览的层次上(例如,加上无数的脚注,漫无头绪地庞杂征引……),那写出来的东西将一钱不值。在梳理资料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判断,综汇贯通,浚发睿智。

此即熊十力公所云“分析”与“综会”,“踏实”与“凌空”四段的精义。

故而搜集资料是必要的,但“转识成智”是主要的。

 

2010年5月14日
在写一部著作时,要设想:假如自己写完之后便离世而去,会不会因为这部作品而感到遗憾呢?如果答案是“否”,那就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