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成败两要因:政府和市场


  



  北京时间2010年3月28日,吉利在瑞典哥德堡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获得沃尔沃100%的股权,据称还包括知识产权。本次收购涉及金额18亿美元,是中国汽车业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

  穷小子娶了富家女

  被称作汽车疯子的李书福会长(47岁)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民营企业家。1997年李书福靠收购四川省一个监狱管辖下的微型车厂起家,开始进入汽车行业。98年第一台轿车下线时,吉利还属于无证经营。因为2001年才拿到生产轿车的正式许可。

  

  吉利汽车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为宣言,以一台4到5万元的低价格打进汽车市场,并通过2004年在香港借壳上市,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以此确立其在国内市场上民族汽车品牌的地位。

  

  但出人意外的是吉利从2007年5月开始实行战略转型。这个汽车生产经验不足十年的吉利宣布,放弃既往的低端车路线,向生产中高档汽车转型。这一稍显唐突的战略转型背后,隐约可见政府当局的积极推进的意图。06年温家宝总理视察吉利时,李书福很自豪地说,5万元以下的车,吉利还可以做得更好。温总理却指出:“中国企业不能总是说低价格,重要的是打出品牌,提升产品价格和品牌形象。”

  

  此后,吉利的经营战略即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开始转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而此次收购沃尔沃,正是实现转型的重要一环。只有短短13年造车史的吉利,收购拥有86年历史的欧洲豪华车品牌沃尔沃,外界众说纷纭,李书福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坦承:现在的心情就像穷小子娶了富家女一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政府与市场

  如果各种手续审核顺利的话,预计今年9月底,这桩看似不匹配的婚姻有望终成正果。笔者认为,这次成功收购无外乎“政府”与“市场”这两大要素,即急速扩大的中国汽车市场的魅力以及中国政府的超乎寻常的支持。在欧美市场萎缩的现状下,福特和沃尔沃寄希望于年销售量超过1300万台,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的中国,说欧洲名门的起死回生要仰仗中国市场也毫不为过。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政府对吉利汽车的鼎力支持。除温总理以外,政府要人相继到吉利视察,各地政府也给予了方方面面的大力协助。最具象征意义的是主管工业的部长李毅中亲赴瑞典的签字仪式,中央国企亦难有此待遇。

  

  “市场换技术”的中国产业政策一直饱受诟病,海外品牌垄断高端车市场的汽车行业更是如此。政府支持背后甚至可以感受到对国有车企的失望,而吉利通过收购国外企业来获得高档车品牌和技术的战略与政府的战略不谋而合,因此破例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于此相对照的,是另一家民营企业四川的腾中重工对美国通用旗下的悍马的收购案,却因为与政府的节能政策相悖而最终未被批准。

  

  中国国内对于这次收购褒多贬少。民营企业充当大型海外收购的主角,有别以往的资源为主的模式,此次收购对象为消费品,特别是欧洲高档品牌这一点,成为收购的亮点。

  

  而对吉利收购沃尔沃持怀疑意见的人依然存在,他们认为联想收购IBM的电脑部门,但ThinkPad的品牌价值却明显降低。上海汽车兵败韩国双龙汽车,TCL也折戟法国汤姆逊。

  

  

  收购后的吉利成算几成?笔者认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后的成败还是取决于“政府”与“市场”这两大要素。

  

  政府支持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曾经有一家家电公司,受政府出口政策的鼓励而扩大生产,其显像管电视一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但却使得该公司延误了向薄型电视的产品转型。遵循政府的意愿从低端车向高端车转型的战略,对吉利来说是吉时凶还需要时间来判断。

  

  其次,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电动汽车等下一代产品开始批量生产。就像跳过固话阶段直接进入到手机时代一样,汽车行业后发国的中国市场,在汽油车的普及之前,直接进入到电动车时代亦是可能。怀抱沃尔沃的吉利集团在与奥迪,奔驰竞争正酣之时,电动车却有可能作为市场的主角登场。

  

  好不容易完成了蛇吞象壮举的吉利,能否一边消化巨大的并购对手,一边制定下一代汽车的战略?时间可以做出最好的答复,但很担心李书福的时间或许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