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尹明华:读者为什么会远离报纸?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中国记协副主席尹明华近日做客上海交大远东书院,讲述新媒体背景下报业的生存、发展与影响。尹明华的演讲题目是:“被阅读改变的世界”。

    尹明华说:从2005年开始,很多报纸突然之间遇到广告量的下滑。报纸是依靠广告生存的,当广告量开始下滑的时候,报纸就开始面对生存的危机。在05年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讨论,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它究竟能否维持下去。社会上有两种不同的争论,一种认为报纸的发展遇到很多的变化都会使其社会影响力最终截止。美国曾有人预言:到2014年时,可能世界上将仅剩最后一个读报者,报纸将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另一种观点认为,报纸永远不会灭亡,因为它有一大批热爱读报的读者。他们不会消失,人们永远会尊重自己已经培养出来的读报习惯。这些争论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但事实才是最后的判断者。

05年至今或者到将来,我可以告诉同学们,报纸这种平面媒体的广告量在不断下滑,几乎每年都以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几的数量下滑。但报纸广告量的下滑并不意味着所有媒体广告量的缩减,事实上,现在随着我们国家GDP每年以近2位数的量增长,媒体的广告量还是在增长,只是属于报纸的广告量在下降。所有报纸,包括一些媒体都遭遇到了寒冬,原来有利润的,现在利润开始减少,有些甚至产生亏损。在美国已经有106份报业倒闭,而在中国,第一张大报,中华新闻报也倒闭了。中国共有2400多份报纸,为什么其中很多报业到了亏损的边缘却依然没有倒闭。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报纸基本上是国有的,但是美国不是。我去年11月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讨论新媒体和全体变革的时候,专门提到这件事。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伴随着阅读带来的变化,对提供阅读方式的媒体来说,本身也会带来变化。由于美国这种以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体制,有些媒体生存方式非常简单,能够运营良好的就生存下去,无法运营的就应该倒闭。美国的政府不会扶持这些报业集团,美国的读者也不认为它若倒闭是件大事情。所以我们当时都奇怪美国媒体怎么会成批倒闭,后来才知道原来美国大众都认为媒体倒闭是它自身事情,与他们无关。

 

但中国的报业并非如此。中国的报纸到目前为止,除了中华新闻报以外,其他报纸99%以上还存在着。而我们所做的这些阅读的革命究竟应该从什么起点开始,我认为恰恰应从这些传统的阅读方式被优先推翻的地方开始。比如在美国,我们所看到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研究所是全世界出名的,他们拥有很多优秀的教授,而这些教授的阅读方式就已经开始了改变。过去他们是订阅报纸,现在是从网上看报纸,或者更多老师是花费四百到五百美金购买移动阅读器,从上面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从我个人而言,我们要考虑的事情是似乎我们并没有犯任何过错,相反我们很努力,一直按中央的要求畅想主旋律,我们的记者很多是优秀的党员,但为什么报纸开始遇到不公平。我们干活越来越累,收入不见增加,读者人数却在减少,这个现象就是我们报业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我们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而言,我们内部一直总在争论一个问题,读者为什么会远离报纸。

事实上,并非是读者的远离,而是由于广告量的锐减超过了读者下滑的速度,这才是我们目前碰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对报纸来说,读者的选择决定了广告商的判决,从而引起了整个报业水平的下滑。和其他种类媒体相比,尤其是新媒体,报纸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对广告的依存度就开始加大。因为大部分的报纸,发行就是亏损,所以它需要靠广告所带来的钱填补成本后,对发行这一块再进行补充。但是由于过多地依靠广告商,在不知不觉中,我不是指每张报纸,而是总体报纸的质量都偏离了新闻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公平、公正和公开。比如前段时间的国美兼并永乐一事,许多媒体都是延篇累读地以赞赏的口气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无非是因为当时国美有钱。但是这从导向而言是有问题的,我们都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这个原则规定不应该出现过多的垄断,因为如果垄断一旦产生,对我们消费者是不利的,它会提高价格。当我们媒体都在鼓吹国美的同时,就没有想到这种报道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垄断,这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是相违背的,会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利益的损失。我们要维护的是公平和公正,但为什么那么多媒体会争先恐后为国美唱赞歌呢?就是因为国美有钱。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我们媒体的立场和观点。但我相信消费者是聪明的,当媒体不断有这些背离新闻价值和新闻原则的举动时,很多读者就会对这些媒体不再感兴趣。这种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类似中移动、中石油、中石化这种大型的运营商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一定会产生很多问题,但很少有媒体对他们进行监督,无非也是因为他们财大气粗。媒体要视他们的眼色行事。

当这个社会的媒体不能为公众行使监督职能的时候,媒体在读者心中的分量就会减轻。一方面媒体要很好地活着,活得有尊严;另一方面,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实在是一个难题。我本人是从事媒体行业的,而现在作为一个报业集团总裁,我管理着底下那么多份报纸。我们不希望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中,所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从05年起就开始考虑发展和生存方式,尽可能地避免对广告商的单一依赖。当我们做到这一点后,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新闻就目前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从现在这种状况下解放出来,我们对记者的要求才能用自己所宣传的方式执行。另一方面,从目前传播的多元化状态来看,新闻的稀缺性、唯一性已经大大降低。现在一旦出现一条新闻,报纸、电视、网络几乎是同时报道的,很难做到独家。当然,我所指的独家更多的是指信息播报时,对它的分析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当然,我们现在也在倡导报纸要有深度报道,提供不同角度的报道,拥有自己的观点。可是事实上,我们大部分记者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思想是非稀缺的,它不需要耗用大量资源和条件,但即使是这样,真正有思想、有观点的人依然非常少。这造成许多媒体,不仅仅指报纸,变得十分平庸。

报纸作为一种阅读的介质,它提供信息给读者,而我们读者有更多选择。过去在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年代,企业组织阅读报纸,领导干部、党员需要阅读党报。但现在这种情况完全改变了。人们可以拒绝阅读,可以选择性阅读,可以只阅读他们所需要的内容。当人们发现他们所花费的时间在阅读报纸上无法得到相应的收益时,他们会选择拒绝阅读报纸。所以,若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就是在这个被阅读改变的世界中,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本身也应该属于变化的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自己不变化,那么我们如何能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生存下去。

当然,这并非意味现在报纸都不好。实际上,报纸这个行业在总体上,与其它产业、行业相比,利润还是相当丰厚的。我们上周刚刚招聘了十几个大学生,报名者三千多人,我们挑了两百多人参加笔试,挑了六十人参加面试。所以,报纸作为岗位而言,还是供不应求的。并且,报业工作人员的收入和地位也是相当不错的。但是若我们从比较高的要求来看,我们是媒体,每天都在宣传正确的道理,希望能被人更多地、自觉地、主动地阅读,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以一种非常好地存在方式为更多人传播一种有价值的信息,去满足阅读的需要,我认为我们是不称职的。所以现在我们在考虑,我们能不能改变自己,如何改变自己,我们是不是具备这样的能力。眼下,这种改变当然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对报纸来说,要生存并十分良好的运营下去,改变势在必行。英国有一个历史学家曾经说过:“任何理论的消亡都是自杀带来的结果。”我认为这句话十分有道理。尽管整个社会在发展、在变化,尽管很多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媒体分流了我们的广告和读者,但这些都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实际上是介质或者传播者它本身不愿意改变而导致的自杀行为。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