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453年,魏桓子联合韩、赵击败智氏,并三分其地,架空晋侯。此后,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前445年,魏文侯继承魏氏宗主之位。在位期间,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魏斯为诸侯。
前395年,魏武侯继位,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晋静公,彻底瓜分晋地,晋国灭亡。
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
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改元重新纪年。
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内死伤无数,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历代魏王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魏惠王 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 51 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2 魏襄王 魏嗣 前318年—前296年 23
3 魏昭王 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 19
4 魏安釐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 34
5 魏景湣王 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 15
6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 3
[编辑本段]
秦末魏王
魏咎
魏咎,原魏国贵族,封宁陵君。陈胜吴广反秦,派魏人周市攻魏地。攻下魏地后,周市认为应迎立魏国王室后人为魏王以赢得人心,于是陈胜以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反击攻破陈胜军,进兵击临济,魏咎被困自杀。
魏豹
魏咎自杀后,其弟魏豹逃亡至楚,向楚怀王借兵数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为魏王。项羽大封诸侯,改封西魏王。继投刘邦,又叛归项羽。后韩信破魏,被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
[编辑本段]
东汉末年魏王
东汉末年有两位魏王——曹操和曹丕。曹操于213年被封为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魏王位,不久即称帝。
魏王曹操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庙号太祖,谥武皇帝。
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 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以“十面埋伏”之计再次击破袁绍大军。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在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212年,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
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王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