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给汽车市场的“GDP责任”减压


4月的汽车市场数据已经公布,又有许多人开始担忧车市出现反复,并预测2010年增长率会出现拐点。

但是,不管如何,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的态势不可改变,中国市场的立体化感非常强,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人群随着收入水平呈现波浪式的提高,不断有新的人群加入到购车大军中来,要想让这部分停止购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如何掌控车市的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并不是越高越好。一年增长40%以上的速度就很高了,这样的增长速度如果持续下去,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研发都不是一个好事情。

试想,当你面对热火朝天的购车场面的时候,你作为厂商如何做?扩大产能,拼命的满足需求,这是一种企业的本能反应。

但是这种本能的反应会造车企业出现更多问题。首先,为了扩大产能,就首先要招聘大量的员工,这些新员工过去可能连汽车都没有接触过,如何让他没有经过良好培训的情况下去站到第一线组装汽车呢?

不过,这就是目前存在一些汽车中的现实。

当经济低迷、市场需求萎缩的时候,工人积极性受挫,生产产品的效能与质量都受到影响。同样,在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时候,不熟练的员工也会造成质量问题大幅提升的几率。

特别是对本土企业来说,这种压力尤其明显。因为本土企业发展时间短,管理水平相对较弱,培训机制并不完善有效,因此,面对扩张的市场需求就会让本来就短板的管理和技术更无暇以整。

而管理才是企业发展能够长久的最终保证。

2009年的高速增长,大部分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但是振兴有余,调整不足。许多企业都在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中得以复活,市场的调整困难没有减小,而是在加大。

中国市场需求存在刚性不假,但是需要对这种需求加以“调理”,以防止心火虚旺。

目前,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保证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确保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同时,切不可只顾眼前,而忽视了长远。

保持汽车市场的经济增长是必须的,但是让这种增长更长久、更健康,对于国民经济、对于企业、对于消费者都是最有利的。(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