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有价


  为了解真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以前不爱逛商场的我,现在也喜欢上与夫人一起逛街。近日,我们到一家大型商场看衣服,在一个品牌专卖柜口,夫人看中一件羽绒便衣。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营业员让价到8.5折,夫人问要是办VIP卡用不用另加钱,办了卡能否再打折,营业员回答办卡不用钱,办卡后可以打8折。于是,夫人填写身份证与联系方式,营业员告之下次凭卡与身份证打折,在生日前后三天内,还可以再打折。比如,如果生日是1月1日,那么在12月29日与1月4日期间,此次看中的羽绒便衣可以打到7.5折。原来,生日有价。  

  交易信息是卖家赚钱的关键  

  市场里的卖家如何合理定价是能否赚钱的关键,而合理定价的前提是对产品信息与消费者信息的把握。比如,同样卖衣服,对衣服质量、价格、批发商信息了解越多的商家,越能进到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衣服。 

  同样,对消费者信息了解越透彻的商家,越能定出合理的价格。同样一件衣服,对时间宝贵者,可以出较高的价,因为让他搜寻比较、讨价还价的成本比较高,这些人往往没积极性去管。同样一件衣服,对缺乏质量判断者,也可以出较高的价格,这类人对于衣服价格“心中没底”,只要价格低于其预期价值,他就会买,而对经常逛街、价格“心中有底”的女生,商家则不能瞒天要价了,否则,女生们会转到其他商店去购物。  

  除此之外,对于经常光顾的老顾客,商家会出相对较低的价格,对于少光顾的,则会出较高的价格。一般来说,只有经常光顾的顾客,才更有激励办VIP卡,就像打电话较多的,才会选择每次通话费用较低的套餐一样。但谁是老顾客,谁是一次性顾客,判断起来也是要成本的。商家以办不办VIP卡,生日前后三天去不去买衣服这类成本较低的方式,识别顾客光顾次数的多少,再根据光顾次数多少采取价格歧视,便可以提高平均售价而获利。这与航空公司掌握大量乘客信息,采用价格歧视,提高平均售价获利,道理相同。  

  竞争定价,非成本定价  

  传统经济分析认为商品价格是按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若与边际成本不相等,则一定存在效率损失。从上述商家衣服定价现象看,相同的衣服边际成本相等,要是按边际成本定价,则对不同消费者的出价应该相等,商家只能是既定价格接受者,现实中就不会存在VIP卡,生日前后三天价格再优惠这类安排了。事实推翻了边际成本定价分析。  

  正确的解释是竞争决定价格。卖家与卖家要竞争,买家与买家也要竞争,商品价格是这两种竞争决定的。买方竞争越激烈,价格越高,卖方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低。撇开生产领域,在消费领域买卖双方是不确定的,价足够高,买方可以成为卖方,价足够低,卖方也可以成为买方。谁是买方,谁是卖方,关键是由他们拥有的商品信息多少决定的。拥有信息越多的一方,特别是拥有独到信息与技能的一方,竞争越不激烈,在竞争中越有利,往往能凭借信息优势获利。相对于一般消费者拥有信息优势的专家,比如珠宝专家、古董专家之类,一般能利用专业信息获利,方式可在是买卖珠宝古董赚取差价,也可以提供专家服务取利。像众多农民工,由于没有独特的专业信息与技能,因此他们的竞争比较激烈,他们的劳动价格也往往比较低。一般而言,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是卖家,一般商家就是商品信息专家,他们是依靠信息优势取利者。除了商品质量信息外,同样地,对判断买方需求更准确的卖方,比如上述采用VIP卡,消费者生日进行优惠的卖家,他们能用较低成本区分不同购衣频率的顾客,根据购衣频率定出相应价格,平均售价将更高,获利将更多。  

  价定成本,非成本定价  

  传统分析认为,商家租了门面,雇了工人,开了商铺,得付出固定的租金、工资、水电费用。这些成本与商品销售量无关,无论销售量多少都是固定不变的,商品的价格是由这些成本加上可变成本决定的。要是这样,谁人还有激励减低成本呢?要是这样,就是激励人们多花成本,铺张浪费,这明显与经济逻辑与事实不符。

  正确的解释是倒过来的。竞争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由买方竞争与卖方竞争共同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超过可变成本之上的部份,就是用来弥补这些“固定成本”的,这些超过可变成本的单位盈利相加就是“固定成本”所值。对商品信息与买方信息越了解,商家所定的平均价格才能越高,“固定成本”才能越大,张五常在三卷本《经济解释》中称其为“上头成本”(overhead cost),是形象传神又准确的译法。商家专业化研究掌握商品信息与买方信息,就是为了提高平均售价,从而增加上头成本。  

  几个可验证的推测  

  从上述解释中,可以得出几个有验证含义的推测:  

  从商品买卖频率角度看,在一定时段内,商品买卖频率越高的,越容易采用VIP卡,生日打折之类的价格优惠。因为买卖频率越高,区分购买频率,根据购买频率分别定价,平均售价较高。从这个角度看,零售领域比批发领域更容易采用此种价格安排,价格低廉的小件商品比价格昂贵的大件商品更容易采用此种安排,规律越大的商店越容易采用此种安排。现实生活中,公交车、网吧、超市、服装店会采用类似VIP卡的价格安排,而饭店、出租车、电影院、家庭百货店一般不采用此类安排,皆购买频率之故也。  

  从竞争争取“上头成本”最大化的角度看,生意冷落的商家比生意火爆的商家更容易采用此种价格安排,空闭时节比繁忙时节更容易采用此种价格安排。因为前一种情况下买方竞争激烈程度不如后一种情况,所以商家只能采用较低的价格安排,在买方竞争激烈情况下,商家当然要提高价格。  

  从投入固定成本大小角度看,前期投入固定成本越高的商家,越可能搞VIP卡之类的价格安排。因为相对于在位的商家,高昂的固定投入是潜在进入者的巨额成本,在位商家搞范围较大的价格优惠安排,受到潜在进入者巨额进入成本的保护。这可以从电信服务搞套餐优惠,擦鞋的不搞价格优惠等现象中得到证实。(本文发表于6月4日第908期《经济学消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