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季度宏观经济


早春二月。世界银行组织对外正式公布《中国经济季度报告》。该报告认为,“从今年前几个月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向好,并预计2010年全年中国GDP同比增长速度为9.5%。这一数据,显然比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实现全年GDP增长8%左右的目标更加乐观。而支持世界银行组织这一乐观判断的,譬如有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比上年同期加快16.9个百分点,比2009年12月份加快2.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2%,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171亿元,同比增长22.5%。3月,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5.1%,高于上月3.1个百分点,且目前该指数已连续十三个月位于临界点的50%以上等。

    在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不利的因素中,最近议论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从去年夏季以来西南五省市持续大旱,且到现在有逐渐向北漫延趋势。有专家学者就分析,西南大旱对全年农业生产造成重创,并由此会拖累全年GDP增长速度。但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几乎每三年以两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采取趋势外推法判断,2010年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将降到10%以下。考虑这一因素,如果再加上目前中国农业产值中还包含约7万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小的农产品加工业,且农业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重已超过1.5:1,那么自然灾害导致的种养殖业歉收,不应该会对全年GDP增长速度造成重大影响。因此,西南大旱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增长问题,而是民生问题。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如果西南大旱不能全面获得社会救助,长期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不能在大旱之后,获得有效的休养生息,那么这一区域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现象就会大面积发生,贫困中的“马太效应”也会成为持久性的影响因素出现。因此,如何抗旱救灾,降低灾祸对当地农业社会民生的影响,缩小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对于政府同样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二是同样是受大旱影响,传统上因春季农产品供给丰富,价格下跌的市场,却出现农产品供给量少价上升的现象。虽然这一变化是否会演变为持久性的因素,并以此推高全年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扬,至少到目前还很难判断。但从2009年底到2010年的头几个月,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CPI、PPI双双上行却是不争的事实。最近,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的负责人在回答《中国信息报》记者提问,分析今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大幅上升的原因时说,工业基础利润大幅上升的原因,一是由于国家多项政策刺激内需增加和出口回暖,工业生产增速由去年同期低速增长3.8%转为高速增长20.7%,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去年同期下降3.1%转为大幅增长39.7%,使得工业利润大幅增加;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由下降转为明显上涨,涨价效应成为拉动工业利润大幅回升的重要因素。这位负责人说,根据他们测算,PPI每上升1个百分点,工业利润将增加约15%。今年1-3月,由于需求增加拉动,PPI从去年同期下降3.9%转为上涨4.9%,今年受价格上涨影响较大的石油、钢铁、有色、化工、化纤、电力等行业利润均成倍增长。可见,今年前三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扬,是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加,增长速度加快、库存减少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专家学者预期通货膨胀将会成为影响全年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3月31日,央行召开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会议期间周其仁、李稻葵、夏斌三位经济学家对于现实经济可能存在的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以及外部汇率压力判断不一,给出的政策建议也各有差异。以此为基础,有学者认为,2010年要防止物价大幅上涨,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但这里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国际社会的宏观经济形势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就全球经济而言,后金融危机的2010年,产能过剩仍然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即使发生基础性产品的价格上行,但受需求不足的影响,其价格的波动也很难通过产业链向最终消费转移。因此,如果世界宏观经济形势不存在导致其发生根本逆转的动因,发生世界性大幅通胀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2010年,世界各国利用政府政策和经济杠杆,缓解本国产能过剩局面,提高本国就业水平,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仍是世界经济的主要议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独立出现激烈通胀几乎没有可能。因此,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只会在可承受的缓慢通胀下运行。

    三是自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及人民币汇率,一直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较大压力。人民币汇率提高,意味着出口产品成本的增加,这对出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在珠三角、长三角的经济发达区域。这两个区域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对外贸易最活跃的地区。今年头三个月,中国对外贸易出口有所下降,进口大幅增长,净出口收窄,表明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已对上述区域形成较大压力。如果再加上汇率调整,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性成本大幅升高,那么去年取得的成绩就可能会功亏一篑,全国经济受此影响,也会出现较大逆转。可见,现阶段维持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稳定,保持这一区域在国际市场上的企业竞争优势,乃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至少在经济恢复仍不稳定,基础尚未巩固的条件下,中国拒绝发达国家人民币汇率升值要求,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是明智之举,同样,4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推迟发布是否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的报告,同样也是避免中美两国陷入汇率大战的明智之举。

     其实,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基础脆弱,宏观经济运行矛盾加剧。有数据显示,2009年在对GDP作出贡献的各项因子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占5.9%,银行新增贷款9.6万亿,几乎占30%。如果考虑目前银行业务尚未完全摆脱政府干预,那么2009年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实际主要来自政府,表明中国宏观运行,仍然没有摆脱以投资作为主要动力的阶段。更进一步说,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已接近最大潜力,2010年要改变发展方式,实现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转移和淘汰旧有产能,这就意味着宏观经济运行需要在一定时期内,承担调整过程中的效率损失,降低增长水平,由此又必然会减少新增就业岗位,加剧社会就业压力。但2010年头三个月数据显示,珠三角、长三角各省区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并未出现明显转变迹象,一些省区在原有产业结构下的增长甚至高达25%以上,表明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仍然十分吃力。因此总体看,尽管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相对于世界各国仍然会有不俗的表现,总量也会持续增加。但从长期看,今后中国宏观经济难免会进入一个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阵痛时期。至于这一时期何时到来,是否会引起较大波动。我以为,这既需要取决于决策者的智慧,同时也要取决于今后中国所面临的,是什么样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贸易的竞争环境。

    http://blog.sina.com.cn/yff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