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李月自传体回忆《我心永舞》作“序”
——为爱,不停的舞步
“初识”李月是在2008年的“六一”儿童节。我和我的一群朋友们历经了近十天在灾区做义工的遭遇后,心如灌铅般沉重地坐在从绵阳飞往北京的飞机上。这十天的经历和目击让我到今天每每想起都心绪难平。在这天《绵阳日报》的“六一”特刊上,满满两版记述了十几个孩子在大灾突降后的让人心痛经历。第一幅照片配发的文章题目是《叔叔,我还想跳芭蕾》,照片上一个刚刚被军人们从废墟里抬出、浑身是血、躺在担架上的孩子就是李月。
我不曾想过,我们竟从此开始了人生的缘分。
汶川大地震在顷刻间就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当时11岁的小李月。直到现在,那张照片上,李月被救出后那无助、恐惧、却又带着几份坚毅的神情依然能清晰地浮现于脑海。那时就想,我们应该为李月这样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孩子的世界总是相通的。第一次近距离和李月交流,是我们请来北京的孩子们走近李月,陪她过生日。2008年6月26日恰好是李月的11岁生日,我们在北京为她办了一个温馨的生日聚会。时隔大地震发生才一个多月。那一天的现场,北京张家店小学的十几个和月月同龄的孩子们围着李月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争着让李月到自己的班级里上学。李月的话不多,她更多的时候是看着身边这群虽陌生却亲切的小伙伴,时不时地露出微笑。李月妈妈告诉我,这是孩子11年来第一次在异乡过生日,第一次在北京吃到四川家乡菜,第一次在如此多素昧平生的“家人”围绕下许下心愿。我当时能够想象出她的心愿。
奥运会前后的那段时间,我时常去博爱医院接她们母女出来吃饭,每次送李月回去病房看到一屋子被地主浓的残疾的花样年华的四川孩子们,我都无法久待,快快离去……残奥会开幕式上,当弱小的孩子被高高举起,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因为,那被举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弱小的生命!
奥运会后,李月曾陷入一段很疲累的、被媒体狂轰滥炸式的追击的状态,而每天晚上仍然是和始终长不好的伤口、血液循环很不好的另一条腿的痛苦抗争……我依旧常常去看她,北京小学利用暑假的时间,派出几位老师轮流去给月月轮流补课。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能否帮助李月在北京安家。之所以说这个想法大胆,是因为我无法确定从未离开过四川老家的李月能否适应北京的新环境,这个新环境又能否成为她生活的新起点,我们的帮助能否以最顺畅、科学、亲和的方式融入李月的生活,让她在恢复的同时,过一个普通孩子的生活……对李月而言,这是一次非比寻常的生活的全新转变;对我和我的朋友、同仁而言,是一次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的心理援助。
北京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无疑是李月在北京的大恩人,他们把李月融入到一个爱的大集体中,孩子们组成的“护月团”每每让我感动不已。学校更是把月月当作一名普通的学生和少先队员,从不在外做一点宣传,为的是让她有一个安静纯粹的学习环境。北京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无疑会在月月的人生年轮中留下重重的刻度。
2009年新年,一场以感动2008为主题的大型慈善晚会要在北京举办。我问李月是否愿意参与晚会演出,她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其中一场舞蹈就是李月担当主角,但到了彩排现场,我们才发现,这个演出是需要吊威亚的。对于身体不便的李月来说,这种高难度的演出能否完成?我心里开始打鼓。但没想到,李月显得很镇静,她仔细地询问了导演吊威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便干脆地说,“我上!”彩排时,李月还加入了自己设计的表演动作,甚至还告诉导演,“再吊高点也行!”月月从小的梦想就是在聚光灯下翩翩起舞。但谁又能想到,11岁的她是用这样独特的身份和方式实现着舞台梦想,她小小的舞蹈世界中会承载着如此大的精神力量。
这个舞蹈名为《蝶》,意为主人公破茧成蝶。我想,这不仅是李月过去和现在的真实写照,也预示着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不断地挑战自我,一次次破茧成蝶,完成人生每一步精彩的蜕变、成长。
……
又是一年春天,新的希望在孕育。回忆和李月相处的近两年里,我受到的教育更是难以言表的。那么多好心的人们都默默地在以不同的方式为孩子支起爱的天空,仅仅就是为了爱!当我看着李月历时五个多月亲笔完成的十万字朴实、真切的书稿,这些往事片断再次浮现,温暖着心灵。我特别同意李明新校长说的,当看到李月克服困难、用心写成的书稿的时候,我想我们的内心都有着同样的、无比的欣慰——李月长大了,她读懂了所有人对她的爱,也珍藏着所有人对她的爱!我相信,当孩子长大了,她会用更大的爱去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郑渊洁说:获得幸福感只有一个渠道:帮助别人——此语送给李月,以做勉励,同时自勉,也希望与所有的朋友共勉。
毛大庆
2010-4-7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