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解放日报》问Ⅱ:翻译是灵魂剖面的对接


答《解放日报》问:翻译是灵魂剖面的对接

                                                  

 

1、到目前为止,您已翻译了38部、出版了33部村上的作品,是什么因素让您在这条道上走到现在,并且还将继续走下去?

——主要是因为喜爱。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之所以二十年间乐此不疲,没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是不可能的。当然,精神上很大程度的认同感也是有的,没有也喜爱不来。容我强调一句: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法、单词和文体的对接,而且是灵魂剖面的对接。说通俗点,如果一个人老让你觉得别扭,你能与之交往二十年之久吗?哪怕对方是顾盼生辉身段魔鬼的美女!进一步说来,或许,较之喜爱村上,我喜爱的更是翻译;较之喜爱翻译,我喜爱的更是中文——也因此给东京大学一位知名教授批评为“中文民族主义”。但不管怎样,如果可能,我还会在译介村上这条路上走一段时间。估计很难一直走下去,人家村上每天至少跑十公里,拼体力也拼不过这位日本作家啊,尽管我比他小几岁。

 

2、您最早是怎么接触并开始翻译村上的作品的?

——实话实说可能让您失望,但又只能说实话,毕竟实话比故事重要得多。当《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卖得热气腾腾的时候,我正在大阪市立大学被一个中日古诗比较研究课题缠得长吁短叹,根本无暇他顾。我翻译《挪威的森林》,完全是由于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李德纯老先生的推荐。一次开会他把我领到漓江出版社一位年轻编辑面前,一再强调我的“惟美”文笔如何适合翻译这部很美的小说。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断断续续译了二十年之久。尽管我可能因此失去了日本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这一更为学术界认同的身份,但我还是要感谢李德纯先生——非常庆幸,我此前的人生途中得到好几位这样热情的老前辈的提携。其中有的已经离开人世,我十分怀念他们。

 

3、您觉得,翻译村上的作品必须把握的关键点是什么?在翻译的时候,您坚持“村上春树说”,还是“林少华的文字表述”?

——恕我失礼,一般人认为的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树说”或百分之百的“原装”村上文学,这个世界上无论哪里都不存在,正如大家熟悉的《且听风吟》开篇第一句“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也就是说,任何翻译都必然有译者的理解、感悟或主观创造性介入其中。译作——尤其文学译作——无一不是原作文体同译者文体相妥协相融合的产物。换言之,大家看到林译村上作品乃是“村上春树说”和“林少华文字表述”合作的产物。试想,即使如实传达领导讲话都未必如实,何况用中文传达日文呢?

 

4、翻译被誉为是二度创作,在“文字美”和“忠实原著”上,您坚持的是什么原则?

——上面实际上已谈及这一点了。如你所说,二度创作也是创作,而大凡创作都需要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二度创作毕竟不是原作,因此其主观能动性必然受到原作的制约。说到底,还是严复老先生讲的信、达、雅三个字。信即您说的忠实原著,达和雅大体相当于您说的“文字美”。我的翻译当然也以忠实原著为前提,但较之语义、语法、语体等表层结构的忠实,我更追求深层次的忠实,用我的话说,即审美忠实——通过文字转换来忠实传达原作中蕴含的审美信息、启动读者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想像力。这点大凡看过拙译村上的读者朋友,想必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未尝不是拙译即使发生地震的时候也没有倒掉的主要原因吧。

 

5、翻译了那么多的作品,您个人最喜欢村上的哪部作品?您对自己的翻译作品中最满意的是哪部?

——前期喜欢《舞!舞!舞!》,里面的温情让我为之感动;后期喜欢《奇鸟行状录》,其中的意志让我肃然起敬。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