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解放日报》I:中文: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1、现在的孩子重外语轻母语,您作为一个翻译家,可否谈谈您的体会和感受?
——非常不可取。我曾专门就这个问题去中学做过讲演,请允许把其中的一段话引用在这里:毫无疑问,中文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小桥流水、平湖归帆、杏花春雨、秋月霜天、渡头落日、墟里孤烟以至灞桥杨柳、易水风寒……。也就是说,中文更关乎心灵和审美,关乎天人之间的信息通道,关乎感性、悟性、天性、灵性——这些微妙元素一旦错过最佳萌芽期和发育期,很可能抱憾终生;外文学习则主要关乎“器”,关乎理性(定义、概念、逻辑、规则),而“器”和理性是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掌握的。其实,人的大发明、大学问、大艺术,较之理性,更与灵性有关,所谓“灵机一动”,绝非笑谈。那么对于青少年尤其娃娃,哪个更珍贵呢?为什么不让一颗刚出土的小苗苗去尽情吸纳植根于本土自然的母语芬芳中文雨露呢?
2、您觉得,一个好的翻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具备哪些要素的译文才是好译文?
——一个够水平的文学翻译者,所需素质简单说来就是:六分母语三分外语一分天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母语天生就会,因而翻译主要靠外语水平。其实不然。文学翻译主要取决于母语表达能力。众所周知,如今外语顶呱呱的人比比皆是,而蹩脚的翻译作品也比比皆是。为什么呢?主要因为母语水平好的人日见其少的缘故。此外还需要一分天赋。因为文学翻译是艺术活儿而不是技术活儿,而大凡艺术都需要艺术悟性。作为好的译作当然与此相关。用一代翻译宗师傅雷先生的话说就是“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3、现在的一些年轻译者借助电子词典,一天可以译几万字,您翻译的进度一般是怎么样的?
——一整天不用上课不用开会的时候大约可以译四五千字,加上校对,平均一天也就三千字左右吧。
4、教书、翻译、写书,您怎么分配这其中的时间、精力?
——以前大体是课余翻译,译余写作。现在多少有些反过来了。但以主次而论,教书当然是主业。自己快要老了,必须把研究生指导上去。当教师一个得天独厚的幸运之处,就是自己的艺术生命、学术生命可以通过学生这个载体延续下去。
5、翻译村上作品20年,有什么特别开心和特别遗憾的事情吗?
——开心事莫过于接得无数读者朋友的来信和网上留言,让我实实在在感到自己前半生终于做了一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好事。至于遗憾的事就不说了吧,反正不说您也知道。
6、我刚看完台湾赖明珠翻译的繁体字版《1Q84》,请问,这部书大概什么时候会出简体字版?是不是还是由您翻译?
——山重水复,雾销云笼。《1Q84》,果如其名,彻头彻尾成了Q,成了Question。如之奈何!
7、您现在手头正在做的是什么?
——撰写关于《1Q84》的论文,叩问Q的含义,同时校对《1Q84》的“母体”即村上采访东京地铁沙林事件受害者写成的《地下世界》的译稿,追索二者之间的关系。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