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1992年,小平同志深入广东调研,发表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南巡讲话”,它拉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序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迈进关键时点。也许从这一天开始,上海世博会的序幕也同时拉开。有人戏称“小平同志南巡吻醒了上海十里洋场。”
1944年,上海作家张爱玲在她的《传奇》再版序中写道:“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仿佛已预见上海纸醉金迷的传奇即将掩卷。然而,张爱玲没想到,“成为过去”的十里洋场传奇,竟然还有再版的机会。
今年3月28日,有着老上海象征的外滩,历经三年整修后重新开放,夜晚流光溢彩,重现“上海滩”的迷离辉煌。4月初,英国嘉道理家族经营的上海半岛酒店在外滩源开幕,象征老上海四大传奇家族之一重返十里洋场。而另一个老外滩地标和平饭店也被斯沃琪集团买下,将在世博期间正式营运。
去年,张爱玲居住的常德公寓重新整修,底下开了一间打着张爱玲旗号的怀旧咖啡厅。人们不觉记起“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的迷离生活。还有现在的百乐门,金碧辉煌,夜夜荡起“夜上海”的歌声舞影。
一九四九年,解放军结束了上海的殖民岁月、也打碎了她“国际第五大城市”的皇冠。近四十年时间,上海如睡美人般沉睡,百乐门老成灰暗的“红都大戏院”。
就如著名摄影师尔冬强所说“上海是幸运的城市,它有机会再来一遍、再经历一次传奇!”多年来,尔冬强背着相机,在石库门弄堂与破败的花园洋房中穿梭,记录上海沉睡的容颜。他说那时的自己“没有机会面向世界,只能回顾过去”。在反资、反帝的时代氛围下,上海人对这些照片没有兴趣。尔冬强却在美国驻上海官员江似虹的帮助下,在西方找到了读者,开始了他的摄影事业。
经过20年的持续“长跑”,尔冬强非但从影像层面上保有了一个特殊时期的建筑文化、也使他的摄影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特殊的记忆形态。上海的文化基因深藏在这些建筑的细节之中,被中外建筑师妥帖地组织进了建筑的整体之中。也因此,在尔冬强记录这些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协商的同时,上海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密码也被他收藏于自己的胶卷之中。
在西方眼中,沉睡的上海依然充满魅力。从1993年出版的《最后一眼:老上海的西方建筑》起,尔冬强和江似虹合作了十几本摄影集。上海沉美人的沉睡,一直要等到邓小平南巡才被吻醒,她才再度把脸转向世界。外商、银行家与各式各样的冒险家…又回到了这个“冒险家乐园”。上海向世界飞奔而去,拼了命地追求所有代表现代化的事物—摩天高楼、地铁、商场......
上海不只拼命追赶未来,也卯足劲怀念过去。1998年,上海作家陈丹燕出版怀旧散文《上海的风花雪月》,卖了十六万册。《摇啊摇到外婆桥》等怀旧电视电影也趁势崛起;就连台湾的琼瑶重拍《烟雨蒙蒙》,也得把舞台从台湾搬到上海。张爱玲热重返上海,李安开拍《色,戒》、《小团圆》狂卖百万册。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上海市政府出巨资重修老上海地标建筑时,同龄的许多历史建筑却一夕铲平、让出地盘给新的高楼大厦。尔冬强没想到,改革开放的吻如此剧烈。上世纪末上海的市容还停留在1940年,新世纪不过十年,许多他相簿中的老建筑瞬间蒸发,这让他还没有来不及看“最后一眼”。世博开幕前,尔冬强应航空公司之邀,空拍黄浦江旁的世博园区。看到镜头下的上海,他惊叹“这真是视觉爆炸”,却也忍不住叹息:“连我都感到陌生!”但他相信:“这次的上海传奇,未来也会流传一百年!” (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