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很多危机就是因为内部人、知情人报料,媒体曝光引起的。因此,媒体对于企业又是一把“双刃剑”,当企业有好事的时候,媒体极尽赞美之能事,又是广告,又是软文,又是论坛,当企业出事的时候,媒体想到的就是“赚”读者的眼球,恨不得一巴掌把企业拍死。
媒体是“两面派”,因此,关键是要运用好这把“双刃剑”,既要宣传自己,又不要伤了自己,而在危机时刻,更要有高超的本事来驾驭这把“剑”。
2003年,就在全国上上下下紧绷神经防非典的时期,双鹤药业控股子公司江苏昆山双鹤竟爆出“问题药”丑闻,一下触动了人们本来分外敏感的神经。
老实说,双鹤的危机来的可真不是时候!但不管怎样,危机还是来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昆山双鹤药业原名昆山制药厂,原是华东地区一家面临困境的企业,北京双鹤1997年上市后,募集到大批资金准备扩张,并且把目标锁定在北京双鹤发展较弱而市场前景较好的华东地区,1998年出资4000万元收购昆山制药90%的股份,昆山制药厂至此改名昆山双鹤药业。
昆山制药厂被救活以后,北京双鹤既没有对昆山双鹤增资,也几乎没有派人进行管理,昆山制药厂的原厂长严永明被任命为昆山双鹤的总经理。由于原料药价格下降,昆山双鹤也没有新产品,2000年之后,昆山双鹤再次面临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2002年,北京双鹤把市场销售较好的制剂——奥复星拿到昆山双鹤生产,以免亏损影响上市公司业绩。奥复星的到来虽然使昆山双鹤免于亏损,但2002年年报显示,昆山双鹤只有十几万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双鹤推出了治疗感冒的OTC新药----“清朗”,希望能像“奥复星”一样,迅速把昆山双鹤从亏损的边缘拉回来,“清朗”作为被普遍看好的高利润产品,其实是北京双鹤用来给面临亏损的昆山双鹤“救火”的产品。
由于双鹤昆山方面过于急迫。昆山双鹤本来在2003年3月份在拿到“清朗”的生产委托书以后才能生产,但昆山双鹤1月份在没有拿到委托书前就进行了试生产。
2003年7月,昆山双鹤对工人的工资进行了调整,工人工资从700元每月降到540元每月。就在这时,按国家要求药品进行地标改国标,取消了地方的批号统一改成国字批号,昆山双鹤只得又把已经生产甚至上市的地标“清朗”回收,剥去旧包装,并且更改了生产日期后,重新包装上市。
这样,工人每天加班“剥药”却不给加班费,有的人就打电话向报社举报:企业“加班不给加班费”。
当《现代快报》的记者根据举报者提供的线索,暗访昆山药厂“加班不给加班费”的问题时,看到很多工人在“剥药”,记者们很敏感地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于是先后5次下厂偷拍“换包装”,报社经过慎密的准备,在先向苏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举报后,才于11月8日,刊发了《昆山双鹤涉嫌生产“问题药”》的稿子。
报道出现以后,立即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现代快报》当日就接到相关各类电话近百次,因为当时“清朗”除了治感冒外,还有预防的功能,而2003年的春天又是非典期间,不少消费者购买服用了“清朗”,但没想到会出这样的问题。
报道的时候,又值秋末冬初,不少家庭也购买“清朗”防感冒、防发热,老百姓一听“清朗”是“问题药”后,纷纷要求药监部门一查到底。
11月7日下午,苏州、昆山两级药监部门对昆山双鹤进行突击检查,封锁了现场,进行了取证、调查,对相关人员做了笔录。到11月9日下午2点,现场的调查取证、相关人员的现场笔录等已经基本结束,跟“清朗”有关的物证也已经被统一查封。11月10日,昆山药监局根据调查取证的情况,认为昆山双鹤药业公司已涉嫌违法生产药品“清朗”,决定依法立案调查。
在 “昆山双鹤问题药”危机出现以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随即引起双鹤方面的震动。
2003年11月10日,双鹤药业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突然停牌;上交所后来解释称该公司有重大未披露信息。11月11日,双鹤药业发布公告,承认昆山双鹤在生产“清朗”感冒药时存在重大违规行为。
公司高层随即开始“危机公关”。双鹤药业派公司副董事长兼昆山双鹤药业董事长张宇带领一批高层赶往昆山处理此事。
11月8日,时至双鹤药业董事长乔俊峰公开向媒体表示:“公司将以积极态度处理这一事件,已立即责成公司负责人全力配合当地药监部门进行深入调查。将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工作,本着对大众负责的态度,在事实澄清之前,暂时停止该公司对该产品的生产。待事实查清后,我们将及时向社会通报。”
11月9日昆山双鹤紧急召开董事会会议并作出决定: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对“清朗”感冒药生产情况的调查;纠正“清朗”感冒药产品交接、生产中违反药品生产管理规定的行为;停止“清朗”感冒药的生产、销售,封存产成品;在整改后,重新向药监部门提出生产、销售“清朗”感冒药的申请,经药监部门的批准后,进行生产和销售。
11月12日,北京双鹤药业向《现代快报社》发函,表示感谢监督。并表示这次媒体对昆山双鹤“清朗”感冒药的报道,表示是对双鹤工作薄弱环节的善意提醒,敲响了警钟,体现媒体对双鹤药业的关心和爱护。
“昆山双鹤问题药”危机的出现,双鹤无奈召回全部“问题药”,并直接导致药监部门300万元的行政罚款,昆山双鹤于当年计提预计负债达1500万元,并将全部没收药品做报废处理。危机的出现使双鹤原本通过昆山双鹤拿下华东市场的计划严重受阻,并对双鹤品牌造成了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致使双鹤2003年的业绩严重受挫。
纵观双鹤药业的“清朗”危机事件,我们确实也能找出一些可圈可点的策略和技术,比如启动高层领导高度重视,诚恳致歉,危机反应及时,召回全部“问题药”,举动积极主动;媒体运作有力,最大限度的遏制负面报道;另外不计前嫌,主动向《现代快报》社发函致谢,这招也比较高,体现出双鹤的责任和胸怀。
在双鹤药业处理危机中,“丢车保帅”也用的不错。如双鹤在对外公告以及发给新闻界的声明中,一律将“清朗”危机归罪于昆山的控股子公司,指责其不顾药监部门以及GMP企业认证制度规定,在没有取得授权的情况下生产该药,并擅自将旧药重新包装,当新药卖给消费者,这一招至少可以保证减小重大危机对双鹤—--母品牌的蔓延和危害。
双鹤药业在本次危机中媒介策略运用出了较高水准,是巧加引导,而不是恶语相加,或起诉之类的语言,就连对《现代快报》也没有丝毫责备之声,这种 “以柔克刚”的办法,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和协调,不利于媒体的炒作,有助于危机的处理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