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直播:华龙博客考棠城
探一探海棠香国轻歌曼舞梦中景,
考一考舍利斜塔神秘不倒缘何因?
看一看路孔镇古寨古城历史烟云,
望一望濑溪河四月芳菲画意诗情,
想一想荣昌产业脉动、人文勃兴的应对良策,
赞一赞棠城人杰地灵、跨越发展的壮志豪情!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霏空蒙月转廊。又恐夜深花睡去,高烧红烛照红妆。”苏东坡盛赞香海棠位于昌州,宋代以来,人们雅称昌州为‘海棠香国’。史书记载,唐乾元二年正月,即公元758年,始设昌州,下辖昌元、静南、大足三县,昌元县的设置便是荣昌地域建县的开始,时为唐昌州府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更名为荣昌县,县治今昌元街道,属重庆府。
古昌州海棠独香,在唐代已经盛名远播。其记载最早见于唐朝的《百花谱》:“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说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独具异香,还有美味“佳果”。光绪年《荣昌县志》上载《昌元八景》图《棠堰飘香》谢金元诗云:“ 地接巴渝据上游,棠香自古属昌州。新红屡乞春阴护,嫩绿徐看翠叶浮。百里芬芳风遍拂,一亭浓淡雨初守。坡公旧梦黄州记,多少词人递唱酬。”“海棠香国”就是今日荣昌,史称“棠城”。
华龙网直播车载着我们近距离考察荣昌县。
2010年4月17日至18日,由荣昌县委宣传部、华龙网组织博客作者赴荣昌举行“两江笔会”,笔者与荣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瑛、副部长胡高彬、华龙网副总经理张德泽,重庆知名博客许大立、杜术林、杨丽、严伟、丁华乾、蔡正奋、严寒、王真玲、冷玮、黄歆纹、张璐、郭鹏、陈星韵、罗缇以及朱芸锋、宾泽兰、王增辉、杨维慧、卢山、唐旭等近距离考察荣昌,以博客形式及时反映变化中荣昌县经济、文化、社会、民情,这是媒体传播的一次大胆创新,渝西八县中只要荣昌我没有去过,忙碌中我欣然前往。
考察第一站荣昌县路孔镇,位于重庆荣昌县城城东,镇街距县城13 公里,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相传明朝有位叫曾傲的僧人,云游到此,见河对岸一带风景宜人,适于修身养性,决定在此建座寺庙。发觉坡边有六个石孔,似与河中相通,便往石孔倒入糠壳上试一试,不久糠壳果然从河中冒出,于是就把这里叫作 “六孔河 ”,后来又喊做“ 路孔河” ,路孔镇也因此得名。
古朴的明清古街,古街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木制结构的的店房紧紧相连,青石路蜿蜒而上,原始而古朴。引起博友们探究的兴趣。
内陆路孔古镇街道上的湖广会馆遗址。“湖广填四川”即湖广一带的人迁徙到四川、重庆一带。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曾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从元末明初玉珍入蜀算起,一次是在明末清初,从明末张献忠入蜀算起。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日后川渝地区文化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导游告诉我们,那时路孔古镇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灯红酒绿的繁荣景象。各种各样的人都聚集在此,喊船的,划船的,运送货物的,漕帮,地头蛇,袍哥大爷,地方官吏,甚至还有妓女。据说,镇上的“十八梯”就是路孔古代的“红灯区”。
湖广会馆遗址是几百年前一次影响深远的历史写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有几分惨烈、几分无奈,然而又是十分壮观恢弘的社会历史大变动、人口大迁徙。它既是一种难以忘却的伤痛,也有几许客居重建的自豪。
大荣寨狮子门保卫战遗迹:斑痕累累的城墙和几处尚存的彩绘图案遗存白莲教大起义的战火烽烟,赵彩英七姐妹悲壮的故事至今让人们扼腕长叹。
华龙网副总经理张德泽(右一),重庆日报丁华乾(右二)、蔡正奋(左一)、蔡律等在大荣寨狮子门。
路孔镇内还有各具特色的石质古桥7 座,这些古桥,一般都修建于乾隆、嘉庆年前后,有些甚至始建于明代,又经清代多年补修,年代十分久远。古朴雅致的古桥,显示路孔古镇昔日的辉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大荣桥长五、六十米、宽两米有余,横卧濑溪河上,在沿河两岸30里竹海旖旎风光里,成为了梦里水乡的主角。
古漕运码头。古代大足至荣昌、荣昌到泸州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流至路孔镇白银石滩,由于河道陡降航运受阻,货物必须在这里经过翻坝转船,才可继续航行。
在古漕运水码头博客们合影。
古老的水车在向世人诉说千年古镇的风雨沧桑,华龙网副总经理张德泽对此有独到的感悟。
青瓦木枋吊脚楼,古寨古庙古城墙。路孔的古街五六百米,多是明清时的建筑。较有特色的就是大青砖、小青瓦、穿斗墙、长板门、木板墙、镶板窗、格子窗、抬梁柱、挑檐廊。
用镜头记录古镇,陈星韵在拍摄古镇街景。
王真玲(右)、冷玮(左)从大都市来到古镇的寻常巷陌。
黄歆纹试戴斗笠。
路孔妹妹龚愫给我们介绍夏布画。
赵家花房大院的绣花楼手织夏布画。
路孔妹妹龚愫演示夏布画。
赵氏宗祠,是北宋时期朝廷御使后代所修。在这座宗祠里,隐藏着赵家的兴衰史。赵氏宗祠(占地1500平方),路孔赵氏,宋太祖赵匡胤后裔。历宋元明清,经秦王德芳、御史赵卞,传至二十九世,有赵万胜,于乾隆九年(1744),遵旨“湖广填川”,率七子一媳自昭陵入蜀,“插占”于斯,渔樵耕读,甲子一轮,遂成望族。嘉庆初,始建宗祠。二百余年,是宗英才辈出;三进四重堂之规模。一重供族人聚会;二、三重供家族仪事,严肃家规;四重供奉祖宗。祠堂建筑,串架穿斗,雕梁画栋,刻石描金;硬山屋顶,烽火墙兜,重檐翘角。古朴典雅,气象恢宏,是为清代文化之典范。
在赵氏宗祠,陈列有中共第一任四川省委书记杨闇公夫人赵宗楷事迹介绍, 赵宗楷出生于路孔镇的一个大家族中,路孔几乎有三分之一户都是赵家, 1924年10月经唐伯琨介绍,在赵松森的赞同下赵宗楷开始与杨闇公相识来往订婚。杨闇公是当时大革命时期四川党的创建人之一,后为中共第一任四川省委书记,1925年3月18日,她与杨闇公结为革命伴侣。1927年“三·三一惨案”后不幸被捕,1927年4月6日壮烈牺牲于重庆佛图关,赵宗楷秘密收殓了杨闇公烈士的遗体,妥善地收拾好杨闇公生前的三本革命日记和衣物、文件等遗物,带着一双儿女,回到了杨闇公的故乡——潼南县双江镇,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949年11月潼南解放之日。
赵氏宗祠里展示的荣昌工艺品。
梦里水乡濑溪河,遮不住的垂柳依依,流不断的碧水悠悠,青山环水,秀碧绕城,钟灵毓秀,秀比江南。几只游船徜徉,悠然自得,清波荡漾的小河发出喃喃的流动声,似乎在向游人低诉青春的秘密。
近年来,荣昌着力打造中国粉条生产基地,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瑛介绍,荣昌粉条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已占重庆市粉条市场70%。
在荣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瑛(前右二)、河包镇党委书记张志刚(前右一)陪同下,考察荣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河包镇党委书记张志刚介绍,河包镇现有粉条加工户168户,粉条生产企业3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个。年产量5万吨,年产值达3亿元。产品远销成都、重庆、广州等10多个省市,是全国火锅粉条和酸辣粉的主要生产基地。为进一步将河包粉条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河包镇建设了一个“中国粉条生产基地”,该基地规划建设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1.2亿元,基地建成后年产量将达15万吨,产值达10亿元,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6000余人,实现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
杜术林拍摄的粉丝妹妹王真玲很有创意,博友们称可作为“中国粉条生产基地”广告。
荣昌传统产品独具特色。闻名于世的夏布已逾千年历史;陶器有8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荣昌折扇迄今已有457年历史,与苏杭扇齐名;荣昌是全国最大的红碎茶出口基地,是“中国麻竹之乡”。
在我的印象中,荣昌产业是荣昌猪是最有名的,荣昌猪以其适应性强、杂交配合力好、遗传性能稳定、瘦肉率较高、肉质优良、鬃白质好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荣昌县委宣传部朱云锋先生告诉我,荣昌是一座以畜牧科技城闻名全国,是中国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拥有国内一流的畜牧教学、科研力量。从产业结构看, 荣昌已形成生物科技、机械化工、照明电器、能源轻纺、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2009年荣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98亿元,增长1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6亿元,增长49.2%;地方财政收入14.15亿元,增长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7亿元,增长19.4%。主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0.2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8.1%。2010年荣昌县委、县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年、环境提升年”工作重点,优化区域中心发展环境,增强区域中心经济支撑,笔者十分赞赏。
荣昌安富盛产陶器,它与广东佛山石湾和江苏宜兴齐名,被誉为全国三大陶都。安富陶器生产始于明代,已有三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它与云南建水,广西钦州陶器、江苏宜兴紫砂陶一样,成为中国的四大名陶。早在100多年前,产品就远销东南亚各国,并享有“泥精”之美称。
安富陶土资源极为丰富,陶土质量很好。陶土泥色为红、白色,泥料质地细腻,可塑性强,含水率、烧失率低;传统的手拉坯成型工艺;在陶瓷行业中独具特色;釉色目前已有上百种,其中比较名贵的有朱砂釉、西绿釉、绿釉、白釉、红釉、玫瑰红釉、砂金釉、蓝釉、仿铜釉、无光釉、黑釉、各色均釉等。安富陶器从60年代起就出口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观碧波陶艺研究所。
碧波陶艺研究所成了陶艺博物馆,现代装饰陶艺、陶艺浮雕、陶艺雕塑造型,泥性装饰浮雕等种类繁多,体现了荣昌陶艺高超的水准。
碧波陶艺研究所有位拉坯高手张俊德师傅,他们设计制作的陶器工艺品,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荣昌工艺美术陶特色,有绞泥手拉坯大小不等的工艺品,很小的手拉坯泡菜坛,朱砂釉花瓶和鱼瓶,还有许多手拉坯和其它釉色装饰工艺美术陶。
夜探荣昌祥云阁夏布艺术品有限公司。
祥云阁出品的夏布折扇。
荣昌猪。
2003年,郑国锋和朋友共同投资40万元建起“渝西兰园”,种下隆昌素、夏素、雪兰等上万苗、近60个品种。 2005年4月15日,由荣昌县渝西兰花专业合作社社员投资500多万元的“渝西兰苑”在荣昌县安富镇正式动工,已成为重庆市最大的兰草基地。目前荣昌县拥有兰花10余万苗,兰花总价值6000万元以上,他们正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方式,形成“种苗供应——商品生产——市场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每年可新增兰花产值2000万元。
荣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瑛给我们讲述了“朱德兰”的故事:荣昌人培育出的“隆昌素”因其花香芬芳淡雅、花姿潇洒飘逸博得了爱兰人的欣赏,土生土长于荣昌土地上的兰花,为何不叫“荣昌素”,而取名“隆昌素”呢?,“隆昌素”的学名叫“软叶春剑素”,1961年以前,当地人则喜欢把这种颜色淡雅的兰花称作为“素心兰”或“催生兰”。直到兰花遇到朱德后,名字才得以更改。据隆昌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的《中央领导视察隆昌》记载,1961年4月17日,朱德视察隆昌炭黑厂,在招待所发现摆放的兰草中有一盆正在吐蕊,绽开出玉润嫩绿的小花,便走上去观赏,随口赞扬:隆昌素,真是名不虚传,很好,很好。这盆兰花,正是生长于荣昌的“素心兰”。就这样,荣昌 “素心兰”被称作了“隆昌素”。
猜猜兰草的市场价格。
荣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瑛带队考察河包镇。
路途讨论。
山道打望。
神秘带来的喜悦,张璐在斜塔前留影。清代舍利斜塔整座石塔高约9.5米,基座为2.2米,为11层楼阁八角石塔,每层都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塔体分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五大部分。该塔为舍利塔,地宫在基座下,是珍藏佛舍利等物所在。塔座为八角菱形须弥座,仰式云纹覆盆上为仿木结构重檐八角亭,每面设莲台佛龛,内坐佛一尊,共八面坐佛。
身后一座神秘的清代舍利塔,不知从何时开始倾斜至今,其约30度的倾斜程度远远超过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比萨斜塔高55米,目前倾斜约5.5度)。斜塔经历百年来的地震、山洪和风吹雨打仍屹立不倒,个中缘由究竟是为什么?有人说这座塔塔底埋藏的舍利子有神力,可保塔身永远斜而不倒;也有人说工匠在建造斜塔时精确计算了角度,故意修成倾斜的姿态……
杜术林白塔探奇。河包白塔,位于荣昌县北部河包镇,距县城17公里。始建于南宋二年(公元1132年),塔体为石质仿木结构空心楼阁式七层四方塔,通高16米,塔基为素面双层正方形,边长为5.2米,高1米,底层正面开一门。塔身为单层石壁,内支石柱,石柱高1.4米,三、四层各有龙凤形浮雕,逐层上收,各层开一龛或一窝,内有佛跏跌莲花座,各层檐下刻有一斗三升20朵斗拱。塔形气势雄伟,造型别致,已经历八百年风雨。该塔对研究宋代的石塔及木结构建筑、雕刻艺术、佛教都有宝贵的价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是西南地区少有的古建筑物之一。
荣昌真原堂始建于1905年,1930年加建哥特式建筑,是重庆市保留最完整的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双钟楼哥特式建筑。天主教堂由法国人设计并建成于1915年,为歌特式建筑,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教堂。
陈瑛对华龙网博客名人们表示欢迎。她说:“我们邀请各位网络名人来到荣昌,将荣昌特色鲜活的呈现在各位面前,是为了让网络更好的了解荣昌,宣传荣昌,希望大家能为荣昌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多一些帮助和支持,助推荣昌各项事业跨上新台阶。”
荣昌县委宣传部第一次邀请博客作者实地考察,通过博客个人思想、观点、知识、体验把真实的荣昌传递、分享给社会和更多的网友,这是把博客作为网络信息媒体的新的尝试,博客集信息的接受者、发布者与传播者于一身,各种思想、信息、见识、情感可以自由、充分地交流整合。博客信息的传播力,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探讨。
华龙网近几年快速发展,非常重视博客网评团队建设,把优秀博客作为网络人才战略预备队,网站与博客的良性互动,网友们奉献的才情与心智不仅能促进网络品牌价值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网友本身就有丰富的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的诸多资源,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资源配置把网络资源向纵深推进,华龙网创造的博客媒体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精彩的还在后面。
棠城考察,让我们呼吸到“渝西明珠”的文化芬芳;
特色产业,让我们感受到“海棠香国”的产业脉动;
开放创新,让我们见识荣昌人民的胆识谋略和智慧;
博客直播,让世人分享美丽神奇令人留恋的荣昌!
蔡律 2010年4月21日
两江笔会·体验幸福荣昌
华龙两江笔会·幸福荣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