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3·23惨案日前作出宣判,郑民生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虽已完毕,当事人正在上诉,但惊惧的民心有待安抚。随着郑民生相关报道的更为丰富,该个体出事前的生存困境也逐渐引人关注。直面社会问题,完善救助体系,避免类似者进一步堕落,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话题。
本文并非要为郑民生张目,其造成8死5伤的惨剧令人发指,实在不可饶恕,理应受到严厉惩处,这对在天之灵的孩子和相关家庭都是最好的告慰。
但理性同时告诉我们,郑民生并非天生就是“杀人恶魔”。从一名被社会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蜕变为如今的“杀人恶魔”,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变。这渐变的过程,必有诱变的因子,值得重视和发掘。也惟有如此,才可能阻止类似悲剧在更多人身上重现。
郑民生衰变的过程,暴露出社会诸多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郑民生中专毕业被分配到南平化纤厂职工医院,获得这份体面的工作,被有关领导称为“是家庭兄妹6人中最有出息的人”。在工人印象中,他给人看病“总是笑呵呵的”,被病人评价为“长得很清楚(人帅、灵光)”。然而10多年来,这个体面的人如坐过山车,从事业单位员工到下岗,10多年“冬天睡客厅,夏天睡阳台”,及至从“蜗居”再到寄人篱下,都源于买不起房,家庭20年前的拆迁补偿款,案发前也没有拿到。这种憋屈的现实正是其心理发生恶变的诱因之一。难怪有人说,郑民生的惨剧也有房地产业的罪孽存在。
郑民生的事发,也暴露出社会救助的不足。一名曾经的医学专业人士,沦落为因怨生恨的社会“多余人”,社会救助体系恐怕不能说已经完善。郑民生为买房而下海却无法获得行医资格,“两次寻求民政部门帮助而未果”,对此,《中国新闻周刊》说当地民政部门未予证实,但也未见证伪。郑民生的生存困境,恐怕很难说完全只是个人的咎由自取。正如温家宝总理反复所讲,工作不只是谋生手段,更涉及人的尊严和全面发展。无论是郑民生当初的工作单位,还是其出事前所在片区负责救助的基层政府组织,恐怕谁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工作已经完善到无可挑剔的地步。
郑民生的恶行令社会付出了巨大的发展成本,值得警醒。作为家庭希望的小孩,8死5伤实在太过惨烈,值得所有人痛惜。当前,有关人士积极呼吁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防卫,加强相对弱势的中小学生安全防护,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内生的病不能只是外治,鸵鸟政策并不可取,已经到了直面郑民生衰变背后的问题的时候了。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上诉渠道,完善心理健康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为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这才可能逐步疏解社会民怨,挽救更多处于崩溃边缘或具有堕落倾向的人,这才是从根本上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釜底抽薪之举。
抛开南平惨案本身,如果多一点危机意识,谁敢保证明天滑入生存困境的不会有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