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更多的关注是计划层面的管理,需要有完整的作业层面的管理来支持,才能顺畅的运行.
某大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该公司使用的是某国外著名品牌的ERP,已经实施到第三期了。但是,运行中有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 BOM的准确率偏低,ERP中导出的某个BOM共436行,现场核对其准确率时,发现修改的行数(物料的品种、对应工序、零件定额等错误)居然高达57行,差错率13%强。
2、 BOM中把功能组件定义为工序,而没有定义工位,所以,工序与工位的对应关系是一对多,而且不区分左右工位。而配送单只能确认到所谓的工序,导致投料到现场的作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能靠工人的经验操作,系统管理失控。
3、 相关人员过度依赖纸面单据,即使用条码扫描的环境下,也要使用手工签字的单据留查,导致数据重复录入的现象太严重。其中比较搞笑的是A库调拨到B库的作业,A库打印调拨单,B库签字接收后,理论上讲只要做一个调拨单审核的动作就可以了,我在现场看到的实际作业是再录入一遍,当时是无比惊诧。
4、 供方的条码不标准,纸张、大小、字体等不统一,贴的位置也是千奇百怪,扫描时出错率较高,效率低下。而且不同供方的包装数量也不一致,导致生产线配送时周期波动。
5、 仓库(采购)物料的周转期集中在30-90天,对比行业水平是偏低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库存过大。而库存过大,是标准的牛鞭效应:销售部门的月度预测只看年度销售计划,没有用模型做数据分析,只是乘以一个保险系数(一级放大);下达到生产部门之后,MRP产生物料需求,采购部门担心库存不准,再增加一个保险系数(二级放大);到供方的时候,下达的是一个月度的采购计划,供方为了增加自己的配套份额,也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把月度计划中需要的物料一股脑的送到顾客的仓库(三级放大)。
以上描述只是一些典型的表现,所以企业内部对ERP系统是怨声载道。首先,大家对ERP系统是基本上不信任的,尤其是一线的作业人员。其次,认为ERP的操作过于繁琐,不仅不能提高效率,更多的是个累赘。再有,就是看不到ERP管理的效果,都已经上线了,库存并没有下降。总而言之,哀鸿遍野。
从技术角度部析低效率背后的本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该企业ERP系统运行时的高成本、低效率呢?
下面我从技术的角度挨个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1. BOM准确率的问题
该企业的产品有10种左右的基本型号,因顾客要求的不同,衍生出上千种的变型。从理论上来说,这是由一个典型的多种特征件和选配件构成的配置类BOM。而且该企业有PDM系统,BOM 在PDM与ERP之间是通过外挂无缝连接的。设计人员只要保证PDM中BOM的准确性,ERP中的BOM准确性就可以保证。
那么,BOM的错误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调研,发现主要的问题在于以下几点:
1、 BOM规划建模时考虑不充分,结构过于扁平化,没有采用虚拟总成分组管理BOM的方式,导致在借用零件或总成时,不同的设计人员所援引的标准不统一,容易产生错误。
2、 设计产品未稳定即生产,BOM未编制;或者质量不稳定,导致临时物料替代;或因顾客特殊要求,有不同的零件配置;最终的结果就是设计部门编制下发的临时工艺文件过多,2007年有300多份临时工艺更改通知单,平均每天一份,有效期1天到1个月,涉及零件从1种到几十种,相关的数量从1台份到300台份。更要命的是:临时工艺更改通知单在ERP和PDM中都是不维护的。设计部门坚持要维护BOM的权威性和唯一性,不容许质疑BOM的准确性,规定:临时变更要在系统外运行手工单据。因ERP与生产现场的信息无法统一,所有与生产相关作业均受到影响,费工费时。
3、 BOM初始化的工作做的不细致,而且最初的BOM投入生产的时候,又没有对不符合的部分及时维护。设计部门认为自己的BOM是准的,生产部门认为BOM不能指导生产,把压力转移到仓库,最终把维护生产运行所需BOM的工作交给了仓库保管员。BOM已经完全丧失了工艺文件的法律地位。MRP运行之后,保管员在打印的配送单上删删减减后重新录入,系统沦为修改工具。
BOM建模的问题
BOM的建模的问题,属于系统的基础设置,已经没办法变更了,针对其他的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
1、设计部门的临时工艺更改通知单要在系统内受控,PDM和ERP都支持ECN,信息技术上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需要改变的是技术部门的观念。无论是用数量还是有效时间来控制,必须保证生产现场与系统内BOM信息的一致性,逐步取消手工单据。这样才能逐渐增强BOM作为工艺文件的权威地位。
2. BOM中工序与工位的问题
BOM在配置相关参数的时候,对工位是没有规划的。沿用的是按照功能组的工序划分方式,比如散热器组对应4055工序,转向器对应4072工序,但是在生产线上,该工序的一组零件分布在N个工位装配,部分工位还归不同的工段,间隔的具体很远,更不用谈工位左右的分别了。具体的原因不得而知,最终的结果体现出来就是:物料配送的落点极不准确,系统对投料落点完全失控。
我分析是该公司在设计到生产转换的时候,缺少了工艺设计,后来实际调研也证明了我的推断。
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功能组件(所谓工序)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是有效的,但是在生产现场是多余的信息。车间必须有工位与物料对应的信息,包括存量、包装方式、包装容量等,所以生产现场即车间有必要整理PFEP,并与ERP或MES的基础参数设置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