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虚谚


 

古无虚谚 

 

李建永

 

1.自大一点臭

      谚云:“自能三分,不值半文。”据《荀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也。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也!’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确,从古及今,骄傲自满,没有不翻船的。有的人之所以狂妄自大,往往是由于他的渺小自卑;足够强大的人,还需要自我夸大吗?所以俗话常说:“十能九谦。”又说:“自大不值钱,虚心受人赞;水上浮油花,有油也有限。”还说:“自大一点臭。”“自”、“大”加一个“点”,正好构成一个“臭”字,极妙。

 

2.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谚云:“忍痛易,忍痒难。”身上有发痒之处,必须抓,必须搔,而且最好是自己亲自上手,才到位,才去痒,才解恨;但是心里痒痒(比如自己有了点成果,有了点好事儿),也要“亲自上手”,在他人面前自我炫耀一把,自己夸赞几句,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而还会适得其反。俗话说:“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所谓“逢人说项”,是别人逢人说项斯,而不是项斯逢人夸自己。《圣经》讲:“要别人夸奖你,不可用口自夸;等外人称赞你,不可用嘴自称。”《老子》则讲得更为透彻深刻:“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确实,自我显摆,自我宣扬,犹如发馊的剩菜剩饭,催人作呕。故俗话还说:“天大的功劳,不值得一句自夸。”又说:“器小易盈,夸功没功。”并说:“自赞就是自轻。”

 

3.寡言真美德

      谚云:“人静心深,湖静水深。”心深的人话少,话少的人肚子里货多。有道是:“水深流得慢,智人话语迟。”为人多言疾语,往往为害殊深。因而老话常说,“日发千言,不损自伤”,“万言万中,不如一默”,“调息寡言,肺金自全”,以及“寡言真美德”,“无言不当哑”,等等。《孔子家语》:“孔子观周庙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毋多言,多言多败;毋多事,多事多患。”所以说,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然而,寡言决不等于哑口无言,而是该言时则言,不该言时则默。唐·赵蕤《长短经》引孙卿语:“语而当,智也;默而当,智也。”

 

4.不如意事常八九

      人生在世,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多而又多,能谈得来合得来的朋友少而又少。故俗谚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弊亦或变为利。譬如,人可以从不如意处,学到许多在别处学不到的东西。《尸子》云:“汤复于汤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羁于玉门,越王役于会稽,秦穆公败于殽塞,齐桓公遇贼,晋文公出走。故三王资于辱,五伯(即“春秋五霸”)得于困也。”这也就是老话所说的“从失意时学到的多,从得意时学到的少”吧。

 

5.好手不如合手

      谚云:“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硬如铁。”据《北史》记载:吐谷浑首领阿豺临死之前,把二十个儿子和其舅父慕利延召集在一起,命令他们每人折一支箭,各人都把箭折断了;阿豺又命舅父慕利延将十九支箭并在一起折,怎么也折不断。阿豺说:“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老话也说:“单打鼓,独划船,盖世英雄也枉然。”又说:“一个人的心眼儿不够使,十个人的心眼儿使不完。”还说:“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即使是圣人,也是圣人先学众人,然后才是众人再学圣人。所以说,“好手不如合手”。

 

6.闲成懒虫,忙成蛟龙

      谚云:“穷怕亲戚富怕贼,忙人怕的闲人来。”忙人为啥怕闲人?一怕消磨时光。在闲人看来,日月长在,何必心忙?但对忙人来说,尺璧非宝,寸阴是竟。二怕无事生非。忙人手里事情多,闲人眼里是非多。老话常说:“忙人忙事,要人要事,闲人生的是闲事。”三怕开罪闲人。有道是,忙人忙死,闲人闲死,闲人把忙人给整死!由于闲人总有那么多的“余闲”,越坐越懒,越吃越馋,坐吃山空,立吃地陷,最终不仅萎缩成“懒虫”,甚而还会堕落为“害虫”。而忙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有定力,有追求,有计划,有目标,抓住一切机遇打拼奋斗,最终必成正果。有分教: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7.好汉跌倒怨自己

      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或者“吃了亏”的时候,不去责怪和埋怨他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不仅是一种内心强大的表现,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格。据《韩诗外传》记述:“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无)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无)患至而后呼天。’子贡曰:‘何也?’曾子曰:‘内疏而外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这话说得多好!不懂得反省和悔悟,不懂得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永远不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他人,把失败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轻松倒是轻松了,然而这对自己又有什么益处呢?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老话才说:“好汉跌倒怨自己。”

 

8.习惯成自然

      据说“习惯成自然”一谚,最初出自孔子之口。《大戴礼记》云:“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贾子新书》亦云:“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的确,行为久之成习惯,习惯久之成德行。然而,习惯一旦养成德行,不仅成为一种“自我常态”,而且还会习染他人,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或曰风俗。现在大家都知道,“十五国风晋最俭”。其实,晋国之风俗,最初很崇尚奢华,是晋文公用“俭”把它矫正过来的。据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引《尸子》语:“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故移风易俗,必至上而下,方有切实之功效。《诗经·小雅·节南山》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

 

 

                            (发表于2010年4月16日《中国社会报·社会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