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的电子书应该怎么做?


  自2007年年底亚马逊推出了Kindle以来,电子书市场重新获得关注,并逐渐火热。2009年,中国诸多主力厂商进入电子书阅读器市场,让国内的热度逐渐高涨,以至于在当前成为IT市场中最沸腾的话题。而在这个沸腾的话题中,纸质媒体的关注格外集中,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公众话题,更涉及到他们自身的未来发展。

  在所有这些关注中,大家都被基于Ink技术的Kindle模式吸引住了,而忽视了电子书本身。在Kindle模式中,享受如纸般的阅读体验是最重要的;另外的一个优势是,电子书阅读器本身能够容纳的书籍多达数千本,携带方便。

  但是,这里隐藏了一个关键的事实:如纸般的电子纸中所展现的书籍真的是人们所需要的吗?疑惑抑或仅仅是传统中因袭的习惯的继承?难道具有丰富版式的电子书不是人们所希望的吗?难道美轮美奂的杂志不应是电子书阅读器能够提供给人们的吗?难道不能将多年来已经形成良好习惯的、多媒体的电子书呈现给用户吗?

  这样的一个灰度的、如纸般电子书阅读器,让出版社很困惑,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只能等着把自己的精心策划、排版的书籍内容,删除掉图像、表格、备注和丰富的板式,变成毫无生气的纯电子文本格式,提供给电子书阅读器厂家了。

  但是,电子书阅读器的市场却小的难以让出版社满意。除了内置一些书籍外,用户付费下载的数量十分有限。以中国为例,中国每年新出版的图书约30万册,而中国所有的电子书阅读器用户下载图书总次数是否超过了300万次呢?

  这个问题就不是内容欠缺的问题,而是内容本身没有受到用户欢迎,因而没有成为嫁不出去的新娘。

  大量的内容嫁不出去,不能怪用户,而是这个新娘本身太古板,以原始人的穿着、举止和休养出现在大众面前。

  既然电子化了,就应该发挥电子化的优势,让内容的表现丰富起来。无论是版式也好,无论是色彩也好,起码能够赶得上平面媒体已经有的效果。

  说起来,电子书这个东西已经很古老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很发达。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多媒体光盘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将各种内容电子化,把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通过计算机技术组织起来,形成多媒体的交互形式,提供给用户。其中微软的Encarta是杰出代表,它的文字容量在1000万以上,还有1000小时以上音频、一万多幅图片和数十小时动画。Encarta的诞生,直接将《大英百科全书》送上了书架陈列品的位置。

  多媒体光盘事业发展而没有能够壮大,因为互联网迅速起来了。互联网上的信息远远超过了光盘能够容纳的数量,并且更新速度快,交互更加便捷,获取更加全面。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电子书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发展。

  就在大家几乎忘却了电子书的时候,Kindle杀出来了,并获得了成功。Kindle的成功和电子书本身无关,而在于它分发渠道的便利性:它聚拢了一批忠诚的、爱书的读者,为他们提供了更便宜的价格、更方便的获取渠道。

  所以,Kindle模式对于出版社而言,几乎没有参考价值,出版商不知道自己能够干什么。9点7英寸的Kindle2代也没有能够给杂志业带来喜悦。

  但是,另外一个潮流出现了,而且势头将会异常迅猛,这就是超级便携的移动互联网设备。如巨屏智能手机、MID、随身电脑、iPad等。他们能够将多媒体光盘在PC上能够做得事情在这些随身电脑中实现,而实现这一点主要来自于近年来芯片产业和操作系统的进步。

  直到2009年上半年,具有高计算能力的便携性终端仍然遥不可及的。INTER/AMD体系的芯片的高功耗让待机时间短之又短;而在操作系统方面,也缺乏良好的支持。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加大,芯片、操作系统、图像加速等都进步神速。终于,世界将进入随身电脑的时代。2010年,这是随身电脑元年。

  iPad就是其中一个代表:较好的携带性、超级的阅读享受、良好的上网体验。这种阅读体验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复古的;是现代化的,而不是远古的。是将电影、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完全结合起来,对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诠释。由此,正如阿凡达给人们带来的惊人体验一样,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电子书也将必然震慑读者,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市场。

  这样,出版界就将发挥最擅长的内容、版式、图片的策划和组合艺术,把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形成适合计算机用户的电子书。这样的电子书将真正把出版界带进一个新天地,展现美好而多彩的内容空间,并给用户以真正美妙的享受,由此获得巨大的新的盈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