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本质与价值


作者:毕研韬
 
《圣经》究竟是什么?基督徒将其视为宗教经典,无神论者则视其为“精神鸦片”。笔者近几年业余研究各类宗教,对佛教、基督教涉猎较多。在下愚看来,《圣经》和其他宗教经典一样,都是维护传播者利益的工具。当然,为“合法化”(legitimate)其宗教,基督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都竭力将其教义包装成普世价值。
 
《圣经》在一定程度上宣扬犹太民族的“神圣地位”。《圣经》自始至终都在建立、维护上帝的权威,都在抨击“异端邪说”。《圣经》有不同的版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对《圣经》的取舍有所不同。即使是基督新教内,各种教派五花八门。有的教派强烈反对教徒去教堂,还有教派片面夸大上帝的神力,教徒会在街上拦截路人声称为其治病。
 
《圣经》有不同的中文版。来自不同国家的传教徒推介不同的中译本。另外,传播对象、翻译原则、文化传统不同,译本也不尽相同。笔者近日收到北京大斌兄弟馈赠的(中英对照)《圣经》,英文采用的“新国际版”(NIV),中文则是“和合本”。无论从内容、印刷还是装帧上看,这都是一个不错的版本。
 
至于各种版本的《圣经故事》,立场差异则更为明显。近期,笔者在研读荷兰作家G.英沃森夫人的《圣经里的故事》。令我欣赏的是,出版者在序言中直言不讳:作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合理想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合理性的解释”。有评者坦言,出版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反击房龙著的《圣经的故事》,因为部分基督徒认为,房龙的《圣经故事》是反基督教的。这一观点还是让我有些意外。
 
出版者称,出版《圣经里的故事》的关键原因是,“我们非常需要一本信仰纯正又很有分量的《圣经故事》”,从而使青少年、慕道友、初信者、知识界“能够按着圣经作者原意理解圣经的书”。根据维基百科(中文),《圣经》旧约部分是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至公元前四百年之间完成的。《圣经》的撰写时间和空间跨度大,有些版本还夹杂着“伪经”。英文《圣经》是根据希伯来文、希腊文和亚兰文翻译的,翻译中必然夹杂着译者的解读。
 
何谓《圣经》本义?谁拥有《圣经》解释权?传播学认为,任何进入社会网络的信息都是符合“把门人”利益的。《圣经》及《圣经故事》也不例外。从编写、翻译、解读、推介环节考量,《圣经》及圣经故事都是维护“把门人”利益的管治工具。任何“真实”也都是符合传播者既得利益和既有认知的版本。借用后现代主义的话说,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相。
 
在下把《圣经》和《圣经里的故事》作为传播学著作研读。耶和华和耶稣建立威信、宣扬教义的过程与当今政客的政治营销何其相似。《圣经》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上帝打击异教徒、“收买”追随者的各种手段。所以,从实用主义角度说,《圣经》及其故事是当今各类野心家的“葵花宝典”,堪与《史记》《资治通鉴》等媲美。或许有一天笔者会开班授课,专门从应用传播学的角度揭示《圣经》的价值。(©2010 版权所有。印刷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作者系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三略研究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