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新闻,有人为实名制利大于弊大唱赞歌,一看还是自己常去的价值中国网的 CEO。
事先得声明我个人其实提倡实名沟通,我QQ上的好友绝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的好友,在价值中国网也以实名登记做个人品牌,但对于强制性的实名制我持坚决的反对态度。这不是我个人如此,这个话题我们曾经作为辩题在电子商务的课程中辩论过,现在的80后无一例外地认同反方(即弊大于利)。对于打实名牌的价值中国网的CEO提倡实名制,实则是其立场问题而已。只是麻烦别往人大送这种提案了。
先谈可行性。早在实名制提法以前,国内的网吧早有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实行了身份证登记。但若我们去到二三线城市、农村,进出网吧的恰恰都是家里没有上网条件(或没上网或父母不允许)的未成年人,这条规定基本上成为一纸空文。同时,连小学生都知道在搜索引擎中能找到身份证号码生成软件——当前网吧的实名制或者网络游戏的 身份证控制真正实施起来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对于所谓的网络“不文明”现象,或者具体点,网络上的群体暴力现象,人身攻击,污蔑诽谤,隐私揭露,应是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映射。台湾有学者做过研究,互联网与现实世界更多的是映射关系,而非互补关系,尤其在互联网的成熟期。那意思即,一个人现实生活中木讷,在网络中也差不多——当年技术人员生活中呆板而网络中呼风唤雨的,其实是互联网早期给人的印象——当时上网的大多数是技术人员和学生(CNNIC报告)。因此即使没有互联网,人们对同样的事情一样会使用以道德为理 由的暴力对付。那么在网络上我们应该真实反映现实世界呢,还是掩盖?我想答案是明显的。
人类社会是个自 组织的群体,我们在许多科学实验中可以发现系统都有自动纠错的机制。例如人体的免疫力,例如经济学中价格的收敛性等等。网民们熟悉的“维基百科”本质上是 个巨大的社会学实验,它基于一个非常简单大胆的假设:“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尽管某个时刻某个词条有可能存在错误,但这一分钟网页被一些人恶意篡改,下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人将它恢复—— 这样“维基百科”在这种机制下获得了一种“动态”正确。这种对“动态”正确的理解非常重要,重要到关系我们的执政智慧。互联网 时代,极低的沟通成本理论上让无数普通网民能够聚集在一起,从而有可能以极大的概率实现上述自纠错机制。因此与其耗费庞大的制度成本来监控 管制“不文明”,还不如相信它的“动态”正确,以开放的心态应对开放的世界。那些对于自由主义的不信任,其实是计划经济思想遗毒。
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可以忘记。中国现阶段最大的社会矛盾是劳动 人民日益增长的智慧与官员的贪婪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其他。请看有多少官员因为网络曝光而落马,或者我们从侧面看,提倡实名制的都是些什么人。当前网络的匿名,对执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中国民主政治往透明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喝下毒奶粉, 不至于被打毒疫苗,不至于被跨省追捕。
链接:价值中国网创始人林永青:网络实名制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