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行业资料2009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在现有的合资投行中,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瑞士信贷、德意志银行位列全球十大投资银行之列,里昂证券与大和证券实力则相对较弱。在准备进军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外资投行中,摩根大通、美银美林、花旗集团、巴克莱与麦格理具备相当的实力。

中国资本市场2009年迅速恢复了活力:沪深300指数全年上涨97%。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统计显示,中国企业2009年IPO金额达到504亿美元,跃居全球之首,占到全球IPO总量的44%;美国企业同期的IPO金额为240亿美元。中国去年的IPO交易数量达到183宗,美国只有54宗。

2009年,A股市场的融资额令人瞩目:中国证监会网站统计显示,企业通过首次公开上市(IPO)集资1831亿元;再融资中企业增发融资总额达3020亿元(含资产注入价值),配股企业融资总额为106亿元;债券融资中可转债和可分离债融资总额77亿元。2009年,同属大中华区资本市场的香港超越纽约,成为2009年全球IPO融资最多的市场,集资额达2424亿港元。

  来自Dealogic的数据显示,由于管理层采取了扩大市场规模的渐进措施,债券融资审批程序的效率在提高。2009年中国的债券发行额达到创纪录的2234亿美元,较2008年的955亿美元上涨134%,在亚太区(日本除外)排名第一。

  Dealogic的调查显示,2009年亚太区并购市场一枝独秀,已宣布的并购交易额达6121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12%,成为全球唯一实现交易总额增长的地区。相比之下,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和美洲分别下降了43%和22%。

  同期,中国并购交易总额为1664亿美元,占亚太区(日本除外)总额的34%——处于历史上第二高的水平。2009年,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达到460亿美元,几乎追平2008年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500亿美元。中国近年的海外并购额显著高于往年:2005年中国的海外并购额只有96亿美元,而2007年是254亿美元。

  中国的海外并购活动集中在能源和资源交易上,目的地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与此同时,外资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活动却大幅减少:2009年已宣布的交易额为312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25%。

繁荣的资本市场为投资银行与证券公司带来了良好的收益,2009年国内43家券商承销及保荐费用共计45亿元。中金公司成为A股IPO重新启动以来最大的获益者,仅中国建筑、中国重工、中国北车三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主承销业务,就募集资金787亿元。中金公司的承销保荐费收入以10.1亿元排名券商第一。紧随其后的大型券商分别是中信证券(承销保荐费用总计6.8亿元)、招商证券(2.8亿元)、国信证券(2.7亿元)与东方证券(2.6亿元)。

  随着2009年10月中国创业板的正式推出,在中小公司发行方面长袖善舞的国信证券、平安证券等南方券商拥有了更大的舞台。2009年,平安证券承销保荐的13家公司均为中小板与创业板企业,国信证券承销的13家公司,除深圳燃气外,也均为中小板与创业板企业。中信证券与东方证券的IPO项目则是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兼而有之。

  2009年的A股IPO市场,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承销金额,本土券商依然保持绝对优势。曾在2007年一度跻身于内地IPO集资额前10名的合资投行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自2008年起表现不温不火。2009年11月,瑞银证券和高盛高华共同担任招商证券上市的主承销商,集资额超过110亿元,这是高盛高华去年唯一完成的A股IPO项目;除此之外,瑞银证券担任了创业板公司北陆药业的IPO主承销商,融资3.04亿元。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在华合资券商中德证券在2009年7月成立后,于当年9月完成了首个IPO项目——辉煌科技在中小板上市,融资3.88亿元。2010年1月8日,该公司担任主承销商的九洲电气在创业板上市,集资5.48亿元。

内地第一家合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早在1995年8月即已成立,该公司拥有其他竞争者不可比拟的政界关系,创建历史又远较其他合资证券公司长,因此中金公司的市场表现只能算是特例,在合资券商中并不具有代表性。2003年以来,中国内地先后成立的合资证券公司包括:华欧国际(现已更名为财富里昂)、长江巴黎百富勤、海际大和、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瑞信方正与中德证券等。在上述合资投行中,长江巴黎百富勤已于2007年1月宣布解体;财富里昂、海际大和自创建至今一直业绩平平,在2009年的内地股票及债券承销榜中均排名30位之后。

2008年1月,花旗集团(Citigroup)与中原证券签署合作协议,申请成立合资证券公司从事内地投行业务;2009年8月,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资银行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与恒泰证券签署了组建合资公司的协议,从事股票和债券承销等投行业务。麦格理计划将整个中国区的投行业务团队装入其中,恒泰证券的投行业务人员也会进入合资公司。

  作为亚太区最活跃的投资银行之一,麦格理的中国业务版图中除了房地产基金、合资投行之外,还包括信托业。2009年8月,麦格理联合北京三吉利能源、北京融达投资,在重组昆明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合资的华澳国际信托有限公司,麦格理持有该公司19.99%的股权(这是目前中国银监会允许外资持有信托公司股权比例的上限)。华澳国际信托开业初期主要将业务集中于帮助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融资。

  信托牌照是境外投资银行在中国内地绕开分业监管限制、打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捷径。有了信托公司的平台,就有了一个可以在境内募集资金的合法身份。而信托公司既可以在实业领域投资,又可以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融资,业务领域非常广泛。

  尽管花旗、麦格理在华成立合资投行的申请尚未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但仍有多家外资投行对内地资本市场虎视眈眈,例如计划近期成立合资券商的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摩根大通(JPMorgan)、野村证券(Nomura)等。

  长江巴黎百富勤、华欧国际、海际大和

  2007年1月,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将其持有的长江巴黎百富勤33%股权全部转让给长江证券,以便双方能实施各自的中国市场发展策略。股权转让完成后,长江巴黎百富勤成为长江证券的全资子公司,更名为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中国加入WTO后国内第一家获得主承销商资格的合资券商正式解体。

  外资方同样来自法国的华欧国际由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CLSA Asia-Pacific Markets)与总部位于湖南省的湘财证券(现已变更为财富证券)于2003年4月成立,是中国加入WTO后获准设立的首家合资券商。在2006-2007年大牛市中,华欧国际的投行业务增长乏力,同时中方股东的变化更导致该公司管理团队出现重大变动:2008年年初,华欧国际原总裁朱德贞离职,拉开了公司高层人员流动的序幕。中信证券、中投证券等国内券商挖走了华欧国际多名资深投行人员。

财富里昂的中国变阵

  依托外资股东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成立于2003年的合资券商财富里昂(原名华欧国际)逐步将中国业务的发展重点从投资银行转移到零售经纪和直接投资领域。

  2008年6月,财富里昂在中国的合资券商中率先获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A股经纪和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财富证券董事长胡军表示,该公司看重的是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的增长空间:希望借助里昂证券的研究与经纪业务实力,使合资公司上海营业部的交易量进入全国前20名,从而获得在长三角新设营业部的资格。

  在里昂证券亚太区副主席兼中国区主席吴长根(曾任摩根士丹利亚太区副主席)的推动下,里昂证券与国有投资公司上海国盛集团于2009年9月共同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双方各持一半股权,发起设立一只境内人民币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目标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投资对象包括绿色经济、消费行业和重型装备业,以市场化的角度参与上海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该人民币股权基金由国盛集团、浦东新区作为普通合伙人分别承诺出资20亿元和5亿元,里昂证券负责剩余75亿元的募集。

  与上述两家合资券商相比,由上海证券与日本大和证券(Daiwa SMBC)组建而成的海际大和目前面临的局面更为艰难。2004年11月开业至今,海际大和除了股改项目外,在新股发行、增发、配股等主要证券承销业务中鲜有斩获。即使在2007年国内大牛市的环境下,该公司的证券承销业务收入仅为151万元,净利润更是出现2338万元的亏损。不仅如此,海际大和投行业务的发展更因专业人才的缺乏而前景黯淡。该公司面对投行业务贫瘠与人才流失的双重挑战。2010年2月,上海康耐特光学的创业板上市申请获得通过,这是海际大和成立5年多来担任主承销商的第一宗IPO项目。

  “失意者”的共同问题

  长江巴黎百富勤、华欧国际与海际大和的内地投行业务遭遇挫折,源于以下共同存在的问题:

  1.合资双方的实力有限:上述3家合资证券公司的中外方股东实力在业界都偏弱。外方股东法国巴黎百富勤、里昂证券与大和证券都难以跻身全球性投资银行之列,其投行业务大多集中于亚太区市场。中方股东长江证券、财富证券、上海证券在国内均属于地方性券商,投行业务基础薄弱。

  2.发展目标分歧与投入不足:合资券商在运营中容易因发展目标不同导致分歧加大。中方股东通常希望通过合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把投资银行业务做大做强,进而带动公司的整体发展,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而外方股东则希望在政策尚不允许独资的条件下,借助合资方式先进入中国市场,做好人才和技术积累,一旦政策放开,即可实现独资。在不同的合资目的下,双方很难找到共同利益的结合点。

  3.总部的选址错误:长江巴黎百富勤、华欧国际、海际大和面临的困局与其总部注册地的选址错误紧密相关。上述3家合资投行均选择上海作为总部所在地。由于合资券商的主营业务为证券承销与财务顾问,远离中国的政治与金融决策中心北京,明显不利于加强政府关系和拓展以大型国有企业客户为主的内地投资银行业务。

  相比之下,稍晚成立的合资投行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瑞信方正、中德证券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更为务实,不约而同地将北京作为总部所在地。

  4.市场进入的时机过早:“生不逢时”也是长江巴黎百富勤、华欧国际、海际大和共同面对的客观障碍。3家合资投行均成立于2003年-2005年期间。当时国内证券市场正处于熊市,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后,新股发行、增发、配股等主要证券承销业务更被临时叫停了一年多时间。

  5.缺乏稳定有力的管理与执行团队:由于实力有限和投入不足,长江巴黎百富勤、华欧国际、海际大和创建后普遍缺乏稳定与有力的公司管理与业务执行团队。股东变化、意见分歧、高层专业人士的频繁变动对合资投行的业务发展均带来不利影响。

 中金

自1995年创建以来,中金在向中国国有企业提供海外上市和跨境并购的咨询服务方面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投行业务占该公司收入的36%,而其国内主要竞争对手中信证券的这一比例仅为11%。

  2009年,中金公司凭借其服务内地大型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垄断性优势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簿记行,这是中国投资银行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Dealogic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之前,中资背景投行只有一次跻身全球十大簿记行之列:中金曾于2000年排名第九。

  不过,与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金公司的投行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服务于中央级国有企业。该公司始终没有在中小型客户与民营企业领域打开局面;比较而言,中信证券、瑞银证券、高盛高华则是全面出击。

  2009年,中金参与了6家中国企业的香港IPO,还担任一家中国企业纽交所上市的联席主承销商。然而,与瑞银、瑞信、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美林、高盛等外资投行相比,中金海外IPO业务的差距仍然明显。

  中金公司在协助中资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方面的领先地位,曾使摩根士丹利获得了相对于其他外资投行的竞争优势。然而,对于如今准备直接进军内地资本市场的摩根士丹利来说,其拥有的中金股份已成为“烫手的山芋”,使其进退维谷。中金现在成为摩根士丹利拓展中国投行业务所面临的最大阻碍:只有当摩根士丹利出售中金公司的股份后,中国证券监管部门才会批准该公司与华鑫证券成立新的合资证券公司,使其得以开展独立的内地投资银行业务。

  面对外资股东难以顺利退出的尴尬局面,摩根士丹利并非唯一受害者,中金公司及其管理层也因此饱受困扰。中金在对外并购与寻求上市融资等方面,明显落后于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等大型国有券商。此外,缺乏外资股东支持也导致中金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与股份增持之路前景不明。曾经推动中金海外承销业务迅猛发展的合资背景,如今却落得进退维谷,并阻碍其成长为国际一流投行。

瑞银

瑞银证券自成立以来表现稳定。瑞银集团(UBS,本文中除注明外,“瑞银”均指瑞银集团而非瑞银证券)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时机。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之际,也正是国内证券市场最低迷的时刻,瑞银幸运地借壳北京证券,成为首家获得“全牌照”的合资券商,其业务范围涵盖证券承销、资产管理、研究与零售经纪等业务。

  2009年,瑞银证券完成的A股融资项目除了招商证券与北陆药业的IPO之外,还包括浦发银行150亿元的定向增发与新兴铸管35.1亿元的公开增发。根据彭博资讯(Bloomberg)的统计,2009年瑞银证券的债券承销量(包括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等)在内地券商中排名第四。

  虽然瑞银证券2009年的A股IPO项目数量和融资金额都未能挤进前5名,但瑞银的港股IPO业务表现出色:瑞银在去年完成包括国药集团、龙源电力、龙湖地产、中国太保、民生银行等在内的13个中国内地企业的H股上市,其中9个项目跻身当年香港IPO融资金额前10名。自2006年以来,瑞银在香港市场承销的IPO募集资金规模连续4年位列全球第一;单计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募资额,瑞银达153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19.6%。此外,瑞银还参与了1家中国企业赴美IPO。

  2009年,瑞银亚太区(日本除外)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再次排名榜首(详见表2)。综合内地与香港市场的业绩,该公司去年中国投行业务收入达2.25亿美元,仅次于中金公司(2.32亿美元),领先于中信证券(2.23亿美元)、摩根士丹利(1.32亿美元)、高盛(1.21亿美元)等竞争者。

  瑞银投资银行亚洲区主席蔡洪平在业界素以善于发掘成功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著称:2008年9月,中国电池生产商比亚迪以2.3亿美元向巴菲特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旗下的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出售10%的股权,为比亚迪提供咨询服务的正是蔡洪平。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趋势在延续,中资背景的机构投资者在海外市场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中国人寿、中投公司、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基石投资者的角色上越来越活跃,这说明香港IPO以往完全依靠外资的历史已经过去了。中国香港已成为中国的离岸国际资本市场,将在世界资本市场舞台上继续演绎“中国时刻”。

  瑞银凭借近年来港股IPO的领先优势与客户资源,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内地融资与并购服务,促进其在中国合资投行——瑞银证券——的业务发展。瑞银的优势是一家银行3个平台:A股、香港和国际;一个团队3个产品: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并购。在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企业IPO的业务领域,未来1-2年瑞银的领先优势难以撼动。瑞银证券在A股市场IPO业务上的目标仍是进入业内前5名。客户目标锁定在大公司,也兼顾拥有先进生产力的中小公司。除了股权融资业务,瑞银证券也在中国市场拓展债券承销和并购业务。

  为了实现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战略目标,瑞银于2008年9月任命张化桥为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向蔡洪平汇报。张化桥曾于1999年至2001年担任瑞银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其后担任中国研究部主管至2006年。此后张化桥任职于深圳控股,担任首席运营官。

  瑞银在2009年3月提升赵驹为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主席之后,又于同年8月任命该行全球资本市场部中国业务主管朱俊伟为中国投行部副主席,朱俊伟将向瑞银亚洲资本市场主管包世勋直接报告。来自马来西亚的朱俊伟,在2000年5月加入瑞银后,参与了多项并购交易,以及包括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国太保在内的多家大型中国国有企业的IPO。

  此外,瑞银还吸引前摩根士丹利银行家李克非加入其全球资本市场中国团队,向朱俊伟汇报工作。瑞银证券的中国团队约有150-160人,该公司计划2010年新增20%-30%,即约30-50名人手,包括资本市场和前台人员。

高盛

2009年,高盛在美国本土市场表现出色:彭博的数据显示,当年高盛承销了16家公司的IPO项目,较2008年增加了60%。该公司以1.616亿美元的IPO佣金高居美国IPO承销榜榜首,领先于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巴克莱银行(Barclays)等竞争者。

  与中金公司、瑞银、摩根士丹利等强劲对手相比,2009年高盛中国投行业务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除了A股市场上招商证券的IPO,该公司还完成了包括中国太保、盈德气体、恒大地产、宝龙地产、花样年在内5家中国企业的港股IPO。2009年9月,高盛协助盛大游戏在纳斯达克上市集资10.44亿美元,成为金融危机后美国股市规模最大的IPO。

  同期,高盛为中国企业完成的股票再发行与可转债项目较IPO项目更为出色:该公司完成了9宗海外增发与可转债交易,集资总额超过50亿美元。高盛在华的债券承销业务也大有进步:该公司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重庆银行和招商轮船发行了总计100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债与企业债。此外,高盛还为6起中资企业参与的大型并购项目提供财务顾问服务,交易累计金额达69.7亿美元。

  2009年9月,高华证券获得中国监管部门批准的资产管理业务牌照,开始组建资产管理团队。该公司在获得监管层的相关批复后,准备2010年在重庆、深圳、广州和南京4个内地城市设立营业部,拓展零售经纪与财富管理业务。

  与其全球投资银行业多年来的王者地位相比,高盛在华合资投行高盛高华近年来的表现不如主要竞争者中金公司、瑞银证券,其中国投行业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尽管高盛通过与方风雷及其团队的联手,在2004年成立合资券商进军内地市场,然而成功的引路人与合作伙伴未必能成为优秀的管理人选。高盛以往对私人股权投资的偏重使不少大中华区资深银行家转投私人股权基金,对其内地投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带来不利影响(见表4)。

  2008年3月,高盛任命蔡金勇出任高盛高华首席执行官和高盛中国投行业务负责人。蔡金勇在能源行业经验丰富,近年来领导高盛的中国投行团队从事油气和电力领域的交易。加入高盛之前,蔡金勇曾在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与中金公司工作。

  由于高盛高华的投行业务与在香港的高盛(亚洲)同属一个团队与平台,在这种全球运作的模式下,合资券商本身具有的独立性和决策权相对有限,较难发挥本地化优势。如果高盛高华的中国投行业务今后不再隶属于高盛(亚洲),成为类似高盛日本分公司这样的独立实体,直接向纽约总部汇报,或许能进一步提高公司内部的决策效率,推动高盛高华的市场业绩提升。

  与来自欧洲大陆的瑞银相比,美资背景的高盛更看重对在华业务的控制权,缺乏像瑞银证券直接任命国内大型证券公司高层人士为其投行业务主管这样的“本土化”举措,因而在A股市场拓展的灵活性上存在不足。

瑞士信贷

2008年6月,中国证监会批准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与方正证券合资设立瑞信方正证券。这是自2005年底外资投行参股内地券商暂停之后,再度开闸的首例。

  瑞信方正的中外股东指出,该公司的发展目标是一年内盈亏持平、三年后跻身国内券商前5名,三年总体实现1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收入。

  瑞信方正是瑞信大中华区业务的一个平台,所以瑞信方正非常注重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同时上市融资的业务机会,比如A+H的IPO项目。

  合资公司和瑞士信贷之间有稳固的合作模式,互相介绍业务、共同获取业务、执行业务,在奖励制度方面也制定了一套非常好的合资模式。

  瑞信方正总经理葛甘牛表示,该公司的业务重点是证券承销。就客户来说,瑞信方正重视优质、高增长、有良好品牌和声誉的公司,并不限定国企还是民企,只要符合条件的都是该公司希望争取的客户。

  “方正集团在高科技领域的经验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帮助,瑞士信贷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投行服务方面也有非常好的资历,中国很多高科技企业都是由瑞士信贷做主承销商在海外上市,包括百度、新东方等。这两方面因素使得瑞信方正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但我们的客户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领域,我们对所有高增长领域都很关注。”

  瑞信方正致力于打造一个熟悉中国的业务团队,因此在人员招聘上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除了吸引不少来自瑞银证券、高盛高华的人才加盟,瑞信方正还积极从国内大券商招聘专业人士:该公司聘请原银河证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汪民生出任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与瑞士信贷大中华区企业融资部主管郑建龙互相配合。

  葛甘牛曾任职于所罗门兄弟、美林、德意志银行、中银国际等多家国际性投行,他对内地市场中外券商的竞争格局有着清醒的认识:瑞信方正不追求短期内IPO项目的立竿见影,而是通过全面拓展IPO、股票增发/配股、可转换公司债、债券发行、收购兼并和财务顾问等业务机会,稳步提升合资投行的市场业绩与行业排名。

  瑞信方正成立后,方正证券之前积累的投行项目也随之带入合资公司。

  2009年,瑞信方正的内地业务开局不错:完成了铁道部、工商银行、中国核工业集团、招金矿业、津滨发展、临安城建、绍兴水务、方正集团等20多宗债券发售。

  在股票资本市场领域,瑞信方正担任金地集团42.36亿元非公开发行的财务顾问。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瑞信方正在创建第一年即凭借240亿元的证券承销额在国内投行主承销商中排名第12位(见表3),领先于高盛高华、中德证券、财富里昂与海际大和等合资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