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提倡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伦


劳动在经济学里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较普遍的理解是耗费劳动力的活动,即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活动。然而,劳动力不等于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人们在工作之余从事体育运动、旅游、娱乐活动、家务活动、义务劳动、学习知识等也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但这些活动不属于劳动。那么,什么是耗费劳动力的活动?这种活动有什么特征?我们必须彻底弄清楚,消除对劳动的片面理解。
劳动力是人的宝贵财富之一,这种财富凝结在人体之中;除此之外,人还有另一种财富,那就是个人的财产。人的劳动力是指人在劳动时所具有的能力,包括人的力气,外形、灵活性,动手能力,有何技能、专长、工作经验、学历等。人的个人财产包括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货币、房产、土地、设备、股份、有价证券、字画、无形资产、家具、交通工具、衣物、食品、零星物品等。
人的劳动既然是耗费劳动力的活动,就必须将个人的劳动力与个人或他人的财产结合在一起,否则劳动力无耗费之处,劳动也无从谈起。
将个人的劳动力与个人的财产结合在一起的劳动,比如银行储蓄,买有价证券,用土地、设备、无形资产、货币投资,将土地或房屋出租,等等,都耗费了这个人的劳动力。因为无论进行任何投资,他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市场考察,否则投资有可能导致个人的财产损失。比如,使用自己的土地、房屋、设备、工具、原材料,制造商品,商品之中就凝结着他的劳动力。即便是储蓄、买股票也是如此,因为储蓄要选择不会破产倒闭的银行,选择利息率高的银行或品种,买股票要开动脑筋分析行情,这些活动都耗费了他的劳动力。因此,利息收入和红利收入中既有他劳动力的收入,也有他个人财产的收入。用个人的土地雇人种植农作物看似没有耗费个人的劳动力,实际上他必须考虑这块土地如何使用才会最大限度发挥增值作用。用土地搞房地产,房市行情不好,而且土地一去不返;种植粮食,粮食价格上不去;种植蔬菜,蔬菜价格呈上升趋势,他选择了种植蔬菜,而且四处奔走招聘种菜能手,这些活动都耗费了他的劳动力。这种将个人的劳动力与个人的财产结合在一起的劳动,目的是使个人的劳动力和个人的财产增值,其总收入中包括了他的劳动力收入和财产收入。
将个人的劳动力与他人的财产结合在一起的劳动,比如到别人的工厂、公司上班,使用别人的汽车开出租车,到别人的土地上种植,用别人的资金代人炒股票,等等,个人耗费的仅仅是劳动力。因此,总收入中包括他的劳动力收入和别人的财产收入,当然这是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分析100多年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将个人的劳动力与他人的财产结合在一起的劳动。不过马克思认为,总收入中个人财产增值部分是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利润是劳动力剩余价值。如果单就企业内部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工人在付出劳动力;如果我们从企业外部,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他投资建厂需要考察市场,需要考虑投入多少资金,生产什么商品,购买谁家的设备,雇佣什么专业的工人等等活动,都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他的总收入中不仅包括他个人的财产收入,还包括他劳动力的收入。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把个人劳动力与别人的财产相结合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者应享受企业全部收益。把个人劳动力与自己的财产相结合的劳动就不是劳动,就不应该享受任何收益。马克思的逻辑很明显,就是要造就一种让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个人财产的社会,只有那些没有任何个人财产的人,才有权享受社会生产的全部收益。

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了马克思的只赋予个人劳动力,不赋予个人财产的理论。事实证明,个人的劳动力如果不能用于积累个人财产,任何个人都不会有积极性。一无所有的工人,如果不允许他积累个人财产,他也不可能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个人劳动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由于恢复了人拥有个人财产的权利,人的劳动积极性高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不仅积累了个人财产,而且用积累的个人财产提高了个人的劳动力素质,从总体上增加了个人财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劳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那种认为只有上班、受雇的劳动才是劳动的认识是片面的。运用个人财产获取合法收益的活动都是劳动,用个人财产投资是劳动,用个人财产出租是劳动,用个人的资金储蓄、买股票也是劳动。我们并不否认劳动价值论,但是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劳动的概念,提倡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伦,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终究是从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中吸取了劳动的部分内容,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才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劳动的全部内容。